一直在嶺南茍,人莫名的就消沉下去,一直訓練步兵也不是個事,獎勵有了,制度有了,唯一欠缺的,就是實踐了。
馬政,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爐了。
現代人總有這樣那樣的誤區,以為中原之地養不了馬,只有遼東,西北等牧場之地,才能產馬。
中原可以養馬,只是沒有適合的馬場,都是耕田,只要有大魄力,就能有馬。
漢朝初期,皇帝的九匹白馬都湊不齊,到了漢武帝時期,一次北伐,就是十數萬匹;唐代初期,朝廷得突厥馬二千匹,又得隋朝馬三千匹,遂置專門的養馬機構“監牧”,從貞觀到高宗麟德朝四十年間,官馬數量達到七十萬六千匹。
宋朝呢?當宋太宗趙光義在979年初摧毀北漢時,從北漢收集了四萬二千匹馬,同年,北伐幽州,二十多萬大軍中就有騎兵三四萬,北宋戰馬的保存量,至少在十萬以上。
但,到了宋徽宗時期,禁軍中戰馬僅僅只有一千八百匹,原因是什么?
有一個確實的案例:饒州馬場養馬的情況,這個馬場有562匹種馬,但有315頭種馬死了,最后,只飼養了27匹馬。
在這個重文輕武的國家,關于軍事的一切,都會被文人的節操毀掉,自我腐蝕墮落。
北宋缺馬嗎?不,它缺的是人,能夠貫徹落實馬政的人。
熱鬧的碼頭上,楊元登上船,目送著家人的離去,然后低著頭,拿起木桶,開始打掃船艙。
這是一艘商船,除了貨物以外,更重要的是,這里面有數十頭從大食人那里收購而來的高頭大馬,每一匹超過百貫,簡直就是黃金做的。
如他一般的人,還有好幾個,都在一絲不茍地進行擦拭地板,隨后他們還要看護這些金貴的馬兒,每個三個時辰,就要喂一次吃食。
船艙里比較濕熱,所以需要不斷地用干布擦拭地板,擦拭身子,順便幫這些馬換點干凈的草料,讓她們躺著舒服。
當然,如果船只太顛簸了,還需要安撫它們,不然受驚了,不消幾日就會死去。
至于糞便一類的,自有他人處理,他們沾不得手。
“這次去哪?”楊元剛來,有些不懂,以前他可是在軍隊中伺候這些馬兒,第一次來到船上,很不適應。
“去哪?只有去馬島咯!”一名馬夫坐在地上,前些吃著津津有味的大食馬,不由得嘆道:
“都督他老人家在高麗那里,拿下一個島,有個大馬場,咱們這次就是把這些馬運過去,讓它們配種!”
“哪叫馬島,叫濟州島!”旁邊人糾正道。
“島上都是馬,不叫馬島叫甚?”馬夫頗為不服,昂著頭,得意地說道:
“我剛去的時候,島上只有人,現在馬比人都多了!”
“那是多少馬?”楊元好奇地問道。
“八百匹,大部分都是上好的契丹馬!”
此言一出,眾人齊齊吸氣,多大的手筆啊!千里迢迢在島上養馬,從老祖宗那都未聽說過,養的還是契丹馬,可只耳聞,從未見過。
也不知如何說都督了,只能無言。
楊元則滿臉期待,他可從未見過契丹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