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長子走后,鐘允章長嘆一聲,又呆坐著,腦海里一片空白。
自己剛中進士后,毫無背景,于是只是一個小小的中書舍人,負責起草圣旨招書,多年不遷。
索性自己文筆不錯,每被夸獎,名氣愈大,被當時皇四子看在眼里,待其繼位后,凡誥敕、碑記和上表朝廷一切文字,多由他執筆。
如此一來,名氣一直在上漲,甚至傳到了國外,于是越來越受到皇帝的重用。
被認命為工部郎中,知制誥。
待到先帝派他至楚國求親,求親不成,但他卻充分了解楚國的國情國勢。
楚王馬希廣新立,弟馬希萼起兵于武陵爭位,兄弟鬩墻,國將衰亡,于是就建議皇帝乘機攻楚。
先帝很信任他,聽取了這個建議,決意用兵,派招討使吳懷恩為帥,率兵圖楚。
幾年間,先后奪取原屬楚國的賀(賀縣)、昭(昭平)、蒙(蒙山)、桂(桂林)、宜(宜山)、梧(梧州)、嚴(來賓)、富(富川)、龔(平南)、象(象州)、柳(柳州)、郴(湖南郴縣)、連(廣東連縣)13州地。
于是越來越受到重用,待他恩遇日隆,采納朝臣奏議命他為皇太子師。
皇帝繼位,推恩舊臣,十分禮遇他,升他為尚書右丞知政事,位列宰輔。
隨后,宦官當政,朝政一片灰暗。
這時,一位年輕人率領著幾千雜兵,打敗了禁軍,掌握了整個京城,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他的做法。
逐漸的,連北方的潘將軍也被拿下,當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副都督,整個嶺南已經掌握在他的手里,任他取舍。
征占城,復安南,都是他的手筆,前不久,他稱王了。
接下來,他自然知曉是什么了,但心中一直過不去這道檻。
作為官場人物,在這個亂世,禮義廉恥早就被識時務者為俊杰占據,而他不一樣,他是個讀書人,“忠君”一詞,跨越過去很難……
在這個糾結的時刻,還是讓兩個兒子先走吧!
首相的鐘允章很糾結,但作為次相的崔泉而言,選擇卻很果斷。
待中原的消息傳來,大名鼎鼎的大周國消失了,禁軍大將趙匡胤繼位,首先在崔泉心里響起的,不過是又一個武人登位罷了。
但,架不住聯想啊!
被封為薛王的李都督,也是一個武人,也是功勛赫赫,挾天子以令諸侯玩極其嫻熟,又懂得分寸,曉得分權,整個嶺南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步步地被其掌控。
兩人都是一樣,掌控了禁軍。
改朝換代,這個詞猛然的就出現在他心頭,水澆不滅。
所以,他心動了,在大勢面前,他一點也不敢反抗,只想順從大勢,從而為自己及家人,撈上一筆。
有什么功勞,比得上從龍之功嗎?
但,這又需要分寸,光是自己謀劃,若是人家無心,那不是白打算了?
于是,他就派遣人接觸了一下薛王府的管家李安國,隱晦的表達了自己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