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市是番禹最大的市場,也是平民們的喜歡來的地方,以大而全著稱,不僅有賣米的,賣農具的,賣草藥的,賣綢緞的,賣牲口的,甚至還有許多酒肆青樓,人來人往,摩肩擦踵,熱鬧的很。
兄弟兩人并行而走,看到嶺南特有的東西,往往駐足而觀,突然,前方鑼鼓奏鳴,人群圍成了一圈,兩人連忙走去一看,頓時驚掉了下巴:
只見,一個戴著氈帽的中年人,正甩著一條花色斑斕的長蟲,約五尺長,孩童胳膊粗,但在其手中仿佛有靈一般,從大腿繞到胳膊,再盤在帽子上,雙手將其頭尾一提,就卷成了麻繩,再伸直,就成了木棍……
花樣繁多的樣式,惹得眾人不住地拍掌歡呼,打賞的銅錢一枚又一枚,都覺得花的值,當然,沒有鉛錢,一扔就散了。
一個小姑娘拿著收錢的鑼回去,眼尖的人甚至看到她身上也纏了一條小蛇,真是令人膽顫心驚。
“諸位,鄙人數代捕蛇為業,論耍蛇,沒幾個能及得上我家的,不只是捕蛇,家中也養了蛇,蛇生蛇,一代又一代,這些都是我家的珍品,大家都可以看看!”
隨后,一個小姑娘和小兄弟端來了一桶水,眾人仔細一瞧,水中浮著不少的紅黑色東西,好似內臟。
“這桶里浮著的都是上好的蛇膽,假的蛇膽遇水則沉,吃了蛇膽,可以祛風除濕,清涼明目,還可以解毒!”中年人提拉著長蟲,笑著說道:
“一枚蛇膽三十枚銅錢!”
那身上的長蛇‘嘶嘶嘶’慵懶的叫著,不以為意。
隨即,又端上來一個大桶,黑糊糊的,引人注目。
“這是上好的蛇油膏,敷在身上可以潤膚,也可以治療燒傷、燙傷、凍傷等,不可多得的良藥,十枚銅錢一竹筒!”
隨即,其舉起了手指大小的小竹筒。
兄弟兩人目瞪口呆,還以為是賣雜耍的,誰料卻是賣藥的。
但嶺南人卻歡喜的很,爭先恐后地去買著,他們不是嶺南人,不知曉風濕的痛苦,無論是蛇膽還是蛇油膏,對于嶺南人而言,是僅知的,不可多得且便宜的良藥。
當然,多吃蛇肉,也有效果。
西市內的舉子有很多,來來往往,長袖舞風,端是熱鬧非常,更是有集資入青樓,但愿長醉不愿醒……
禮部南院,一處院落內,上百名篩選而出的文書、吏員,正拿著筆,奮筆疾書,還得仔細觀摩,不得有錯漏,不然一篇文章就廢了。
這是謄抄,防止作弊的主要手段,每個人的字體筆法都不同,考官很容易能夠知道是否是夾帶里的人。
在交上來謄抄之前,早就貼上了橫條,將姓名籍貫一攔給屏蔽,以防謄抄員作弊。
這就是到了宋太宗時期才實行的謄抄與糊名制,至于搜身一類的,在宋朝很粗略,畢竟重視文人,搜身有辱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