謄抄的時間被限制在三天,檢驗有一天,閱卷的時間也是三天,總數七天,作為大唐復國之后的第一場科舉。
這是唐亡后的最大規模的一次科舉考試,由于在虔州擊敗了南唐,所以來自于嶺南之外的考生達到了一千多人,還有一些渤海、高麗、日本、占城都護府、交州都護府等考生,總數超過了五千人。
這是統治穩固的表現。
占城都護府與交州都護府需要大量的官吏,嶺南各州也是如此,需要淘汰一些貪官污吏,從而凈化官場。
對于復國后的第一場恩科,李嘉很重視,考場布置了千名禁軍,為了預防作弊,甚至還提前三天,將主考官幾人看管在皇宮中。
至于考卷,則由禮部與政事堂的幾位宰相草擬,然后弄出三份,讓皇帝選擇,臨考前的一天,加班加點的大規模印刷。
“圣人此番,可謂是用心良苦啊!”
雙手抄在身后,穿著官服,孫釗看著堂前偌大的孔圣人像,心思百轉千回,感嘆道。
此次科舉,皇帝三天前才下旨,讓他作為主考官,審核考生的行卷,可謂是信任有加,這一批考中的舉子,日后為官,少不得要稱呼一聲老師,積累的人脈,廣闊非常。
接旨后,他就想的很深遠,陛下莫不是想讓我為首相?應該如此!
“相公!”隨后,四位同考官也出來,行了一禮。
他們都是翰林院的編修,年長的四十多歲,年輕的也有三十了,學問自是不差的,資歷也夠了,此次能夠同考官,也算是為自己的未來畫上濃厚的一筆,自然喜上眉梢。
況且,皇帝還與他們說了,若是此次科舉不出現差錯,就讓他們外放為官,要么是判官,要么是縣令,畢竟已經在各部學習過了,些許政事還是懂的,所需的只有磨練。
“本官受圣人派遣,擔任主考官一職,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希望諸位秉公審查,勿要徇私,方能不辜負圣人的一番安排!”
孫釗雖說是排位最低的相公,但對于這些同考官而言,已然是龐然大物了,自然得小心恭維。
“我等知曉!”四位同考官低頭應下。
瞧著這幾人恭順的態度,孫釗這才滿意的點點頭,從衣袖里拿出一份綢布,看了一眼,按圖說道:
“此次科考,本官負責主考,諸位為同考,數千份考卷,必須三天之內審核完畢,若超過了時辰,諸位于我都難辭其咎,圣人那里也交代不過去,是本次審卷的章程!”
“第一天,諸位必須將那些考卷之中有錯字的,沾污墨水的,犯了忌諱的,全部給挑出來,成為廢卷!”
“剩下的考卷,將均分與我等,若是認可,就由朱筆畫一個圈圈,隨后,另外幾個同考官進行審核,紅圈兩個以上的,才由我最后審核通過。”
“當然,若是你們四人中,有三人以上皆認為是佳卷,須應榜,我若不同意,也是可以通過的!”
“最后一天,必將所有通過的考卷進行排名次,進士科從高往低共有一百四十位,明算科與明法科,各有三十,廢卷也要重新審核,以防遺漏!”
陳述完畢后,孫釗喝起了茶水,這才板著臉繼續說道:
“此次科考,猶重策論,勿亂了分寸,詩賦不過是小道,考卷待會兒就會送了,按剛才的章程來,不要出錯!”
宋朝之前的科舉,基本上屬于野草階段,時間不定,考取的重點看皇帝的心思,唐玄宗喜歡詩賦,于是盛唐就出了一堆詩人……
今日碰到一個重策論的皇帝,眾人雖說感覺有些異樣,但還算適應,遵從上意,這是群相制度確立的中心。
很快,在禁軍的看護下,一個個考卷就送了過來,足足堆滿了整個院落,一個個吏員則拆送到同考官的跟前,有數十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