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負責檢查校對考卷,當然,只限于第一場貼經。
孫釗端坐在位置上,作為主考官,他不動筆,同考官們就不會動,他一檢閱考卷,其他人就跟從。
首先呈上來的,是貼經,無論是進士還是明法明算都需要填寫,而且都是一樣的,考驗的是考生是否涉獵廣泛,且記憶力,算是基礎。
都是一些粗淺的題目,很是簡單,他的學問不錯,看了一遍答案后,就頭也不抬地批閱起來,這個倒是簡單,二十道題,錯了八題,即為不合格,剩下的策論詩賦就不用審看了。
坐了一天,到了午時,他差不多審一千份卷子,其中通過的不過是一小半,只有三百多份。
其余的幾個同考官也是如此,五千多份卷子,留下的兩千份,這也看出嶺南確實是文化荒漠。
第二天就不簡單了,審核的是進士科的文章及詩賦,要求必須文理貫通,沒有錯字,需要動腦子了,而且還需各考官反復審查,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
進士科非常重要,也是審核最長的,待進士科三場都審核完畢后,明法與明算才算開始。
明法科還是簡單,依舊是貼經,不過填寫的卻是唐律,五十道,錯了五道,就會成為廢卷,這對于記憶力的審核。
明算科則考的是九章算術,舉了一些其中的題目,讓考生進行換算,倒也是簡單。
第三天酉時,所有的考卷才堪堪結束,開始進行最后的排名。
“相公,您看,這首詩精彩至極,讓人回味無窮!”“首重策論——”
“相公,這篇文章蕩氣回腸,理當上榜!”
“這篇策論有理有據,可行性極高,前十應該有位!”
…………
幾位考官開始將自己屬意的文章呈現到孫釗面前,爭取的是進士科前十的位置,明法與明算就無所謂了,定的死死的,完全沒有搬運的空間。
主考官主要權力,就是指定前十的位置,因為只有前十,才會呈到皇帝的面前,讓他查閱,而且狀元、榜眼、探花,基本上就在這十人中誕生。
“諸位才學淵博,舉薦的想必也是棟梁之才,但這十人位置已滿,為之奈何啊!”
“唉!”眾考官也很難受。
不到一刻鐘,孫釗就選出了十佳文章,都是進士科第二場的策論,最重第二場。
至于那些詩賦,則屬于錦上添花,屬于加分,無關緊要了。
科舉由皇帝的態度決定,唐朝科舉喜愛詩詞,于是詩詞好的人就容易考中上榜,而如今的皇帝卻喜歡策論,所以出乎眾考生的意料之外,第二場策論最為緊要。
所以,那些專攻詩詞的考生們,就落榜了許多。
“陛下,考上們的卷子送到了!”
第二天早上,李嘉的御桌上就放了一些考卷。
“朕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