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僅武人不在乎謚號,就連朝廷一般也不在乎,再加上唐朝以來,謚號規則的不明確,三字的,四字的,亂七八糟都有。
武人的謚號可以用文,文人也可以用武,比如,諸葛亮,忠武,郭子儀是武人,也是忠武。
當然,主要是唐朝皇帝們把謚號給玩壞了。
唐之前謚號基本上字很少,比如漢太祖劉邦,謚號就是“高”,隋文帝,謚號就是“文”。
你可曾知曉,唐太宗通稱,在當時一開始叫唐文帝?
武則天向唐高宗建言,認為先帝的謚號“文皇帝”不足以表達他的偉大,更無法體現唐高宗的孝心,結果唐高宗采納了,于上元元年(674年)給自己的父親加謚“文武圣皇帝”,這個謚號應當是中國古代皇帝謚號崩盤的開始。
因為按照正常的傳統,李世民應當被后世稱為“唐文帝”,從加謚之后就只有稱呼廟號“唐太宗”才方便了。
武則天相當于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后世紛紛效仿她,將謚號加到特別長。
例如,武則天的孫子,唐玄宗就將自己奶奶加謚號的做法發揚光大:他將唐高祖的謚號加成“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唐太宗的謚號加成“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唐高宗的謚號加成“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等等。
謚號不值錢了,自然沒人重視,百官們也很輕慢,到了宋時,文人才開始講究謚號,有了兩字規則,以及文武分別。
甚至,不需要朝廷頒布,民間都有了私謚,滿足人們的虛榮心,不是所有人都能當高官,得皇帝朝廷賜予謚號的。
扯遠了……
控不住自己……
“僅僅的賜予謚號還是不夠——”
李嘉搖搖頭,對于一個死人,再莊重也不為過,畢竟人死不得復生,而人又注重身后名,可以說這是件惠而不費的事情。
關于賜予謚號,大臣們就驚詫了,畢竟是降將,如今,又不夠,還要作甚?好多官吏都沒謚號呢!
“林仁肇,與戰國之李牧,著實類似,都是忠貞不二之臣,特加封其為武安侯。”
從此以后,人們稱呼林仁肇,就會稱之為武安武忠侯,有些繞口。
“陛下,這,有些恩及太厚了?”有人提出異議,一臉的羨慕嫉妒恨,亡國之將,死后還混的這樣好,真是太招惹恨了。
“不,正合適!”作為首相,崔泉相公的大局觀還是很不錯的,他感嘆道:“陛下深思熟慮,臣等不及也!”
其他人也只能拜下。
“對了,李煜的國公之位,諸位可有好的名號?”李嘉懶得動腦子,直接問道。
“微臣以為,可封其為安樂公!”次相趙誠笑著說道。
在座的都是讀書人,哪有不清楚其中的典故,瞬間哄然大笑,場面瞬間熱烈起來。
一時間,大家心中的異樣嫉妒,煙消云散了,畢竟是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