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遲很羨慕,但進不去,他沒有這個資格。
這次聽聞朝廷攻江南,崔遲毫不猶豫,立馬就送上了百貫金錢與一都指揮使,不要求別的,就是允許他帶著船隊,一起去洪州。
在準備工作上,他并沒有弄什么是綢緞瓷器一類的,因為他知曉,江南對這些東西都是不缺的,甚至不亞于。
花費五百貫錢,他從官鹽鋪中,買了官鹽。
官鹽三十錢一斤,一石就是三千六百錢,五百貫,就是近一百四十石,如此多的數量,令人驚悚。
雖然數量多,但朝廷也不忌諱。
這是官鹽,你買再多,他都是賺的,這是市場價,你若是轉賣出去,必須低,不然就虧本,沒有人做虧本的生意。
所以,崔遲他雇了一艘小船,隨軍來到了鄂州,再到江州,最后到了洪州,見證了張維卿一路的順風順水。
一百四十石鹽,到洪州時,只有五十石,第一天就售賣一空。
洪州的官鹽,每斤超過了兩百錢,排隊買鹽并不稀罕,因為整個江西,乃至于南唐,都是缺鹽了。
這也是崔遲運鹽的原因所在。
南唐的淮南,揚州和楚州是古代主要的鹽業產地。揚州以江都、海陵著名,楚州以鹽城、漣水產量最大。
尤其是揚州,地處南北通衢,自古鹽商巨富云集,為全國鹽業集散中心,唐代已有“揚一益二”的說法。
“歲鬻四十一萬七千余石,泰州海陵鹽如皋倉,小海場六十五萬六千余石。”
這也是為啥古代鹽商都喜歡聚集在揚州的緣故。
淮南的鹽業,每年產鹽百萬石,不止是供給中國,其實泰半也是供給江南,江西二地。
這么說,為啥失去了淮南,南唐就一蹶不振了,因為沒了鹽,南唐兩三百萬人沒了鹽吃,被中原控制了鹽,就等于被控制了咽喉。
以致后周南征取得南唐數州后,南唐鹽場盡失,經濟遭到沉重阻遏。李璟上表稱愿意“盡獻江北郡縣之未陷者,……歲輸土貢數十萬,而乞海陵鹽南屬”,周世宗“不許”。
但是,為了進一步控制南唐,同意“歲給贍軍鹽三十萬石”。
從此,鹽業成為后周政權牢牢節制南唐的一個經濟籌碼。
李景寧愿舍棄十四州,也要求買鹽吃,這完全就是賣方市場。
其實,根本就不用打仗,只要中原把鹽價提高數倍,南唐就會不戰自潰,當然,前提是控制私鹽。
不然,就等于是為他人作嫁衣了。
崔遲五百貫錢,轉手一賣,翻了六七倍,果真是暴利。
由于都是南唐自造的銅錢,他看不上眼,所以準備買點東西轉運回去。
比如,南唐仿照蜀紙制成一種質地優良的新紙,并命名為“澄心堂紙”,一紙難求。
“戰事雖起,死傷雖眾,但對于某而言,卻是發家致富啊!”
崔遲對于皇帝,贊不絕口:“陛下真乃古今第一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