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娛樂圈這么干有點不地道,而且捧了也不一定紅,但至少比不這么捧紅的概率高。
而且奢侈品這種行業,又沒什么人品和良心可言,顧鯤對這個行業也沒有感情,他只是要逼著那些虛榮的、非在奢侈品上花錢不可的國人,“與其把錢送給洋人,還不如送給我”罷了。
只要檔次定位立起來了,其他不重要。
2000年,互聯網時代才剛崛起,奢侈品牌的自媒體屬性也才剛剛有萌芽,并沒有被業內充分發掘。
娛樂業的組合都還不紅,還有不少個人出道的歌手明星,這就是名聲套利紅利沒有發掘徹底的代表。
過幾年,等經紀公司都想明白了,再也不捧不忠的個人,全部捧組合之后,那才算是其他人跟上了顧鯤此刻的思路。
先人一步,總能在名譽定義權逼格定義權方面撈到額外好處的。
“沒想到連卡佛這牌子到了你手上,都成了用用就扔的工具,真是可惜了。”羅海莉還是有點惋惜的。
她并不知道,未來電商會侵蝕掉一切介于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中間環節。奢侈的購物城或許還能活下來,但作為中介的連鎖店品牌是活不下來的。
兩人又逛了一會兒,最后決定到連卡佛里那家喬治.阿瑪尼的專柜看看,然后就走人。
微微出乎羅海莉意料的是,喬治.阿瑪尼的專柜里,正在付款的人居然不少,甚至還有人排隊。
“這么多人買阿瑪尼?比買珠寶的人都多了吧。用三四萬塊錢買個一兩克拉鉆石項鏈的錢,來買一套西裝?真是舍得,看樣子還都是華人。”羅海莉不由好奇。
隱約之間,她聽到旁邊不遠處幾個女游客在吐槽:“咦!那不好像就是那個經常在惡心畫面上出現的家伙!跟一群洋妞不清不楚!”
羅海莉驚訝之余,不由仔細觀察,這才發現這家阿瑪尼專柜里,排隊付錢的居然絕大多數都是西裝革履的男人,是男人們親自在付錢。
這著實挺罕見的,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哪怕是男人的衣服,也是女人幫他們買的。除非是那種到蘭方來享受娛樂業、并不會帶自己老婆女友來的男人,才會自己買衣服。
換言之,不是不能帶女伴,而是不能帶老婆,得帶情人或者逢場作戲露水姻緣玩玩的女人。
看來這里的營銷對于吸引男人還是挺成功的。
這一幕,連顧鯤都覺得有些好奇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