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悚這些清流文人,也不是悚手握重兵,需要借助力于他的興國公王之仁。
悚的是遠在千里之外平崗山中的老爹。
周思敏意外小產,使得吳家香火不知又得再過多少時候才能續上,如今再改名換姓,吳爭不知道他爹會不會因此氣出個好歹來。
所以,吳爭就這么輕易地答應了諸人不封王的“建議”,而吳爭的“豁達”也贏得了諸臣的好感。
這就有了今日,順利的大朝會。
在萬眾一心的擁戴下,已經萌生去意的朱媺娖再次坐上了監國之位,并且入主宮城。
這本是群臣極力反對的,按禮,監國畢竟不是正君,確實不該入主宮城。
但奈何吳爭執拗,力主朱媺娖必須入宮。
群臣一來有好感于吳爭的“豁達”,不想逼之過甚,決定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二來嘛,朱媺娖是崇禎嫡女,正經的大明公主,原本就是宮中人,進宮,無非是換了個說法罷了,不管將來是誰登基為帝,朱媺娖這個公主封號,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所以也就不再反對吳爭的執拗了。
吳爭其實心中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想法和用意,他只是想惡搞,你們讓我一時不痛快,我就讓你們一天用至天天不痛快。
可群臣的反應,讓吳爭甚至懷疑,這些文臣一直堅持的大義、正朔,是不是也是塊說扔就能扔的遮羞布。
因為,他們一直詬病朱媺娖任監國,說是“牝雞司晨,惟家之索”,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進行逼宮,說是“須擁立新君,應對南面隆武,以名正言順”,不惜以命殉節也要擁立朱以海登基。
可現在,相較于自己封王,他們卻異口同聲地一致擁戴朱媺娖監國,從上到下、由里至外,竟沒有絲毫不誠心,讓人目瞪口呆。
正冕冠服下的朱媺娖,莊重、神圣,舉手投足之間,無端就能讓人心中生起一種拜伏的沖動。
在宮內巧手的拾掇下,身體的殘缺被掩蓋的嚴絲合縫,根本看不出來。
在完成了擁立朱媺娖任監國儀式之后,就是朝廷以詔令的形式,詔告天下,公示吳爭惠宗后裔的身份,并允許有確鑿證據者入朝舉證,這是朝廷入主南京之后頒布的第一道詔令。
之后當然就是進入封賞程序。
從吳爭北伐以來,明軍將士光復九府之地,所積累的功勛無數,賞賜自然得兌現了。
而這首功,吳爭當之無愧。
在錢肅樂以大學士、吏部尚書身份提請授吳爭國公爵位時,朝堂由上而下,一片附和聲,無一人有異議。
于是,一個嶄新的國公封號閃亮登場——“鎮國公”。
在一片道賀聲中,吳爭笑納了。
雖說不能封王,但吳爭也為麾下爭取了極大的封賞,幾乎都到了按律的上限。
譬如陳勝授嵊縣伯、指揮使,以彰其在豐惠抵御清軍所獲戰功及他平崗山寨治理之功。
厲如海、池二憨、宋安等授副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等……。
雖說治下依舊為杭州、嘉興、松江三府之地,但兵員編額,吳爭已經爭取到最大,三府共三衛,共三萬六千人。
大府一衛,小府兩府一衛,京城兩衛,這是君臣共同議定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