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敵人無視,怎能爽得起來?
吳爭知道自己低估了多鐸。
吳爭原本撤入平崗山的用意,就是想牽制住清軍。
只要清軍攻山,以吳爭現在手頭四千多兵力,足以拖住上萬清軍。
就算清軍占領紹興八縣,只要瀝海、平崗山還在自己手里,清軍就無法安生。
如果選擇撤回杭州,這對吳爭勢力的打擊是巨大的。
支撐起這一攤子不容易。
朝廷都付不出撫恤銀子,吳爭卻能養活四萬大軍,這銀子不是僅僅來自于“劫富濟貧”,真要是全從富人那掠奪,杭州等三府之地怕是早已亂了。
真正的財富來自于杭州、松江的商稅,那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山,可這需要時間,無法一躊而就。
吳爭一旦撤回杭州,戰火就會漫延到錢塘江沿岸。
商人對風險的敏感是最高的,沒有人肯冒著財富、性命丟失之憂,繼續在杭州、松江兩處港口進出,那么日常的資金流水就會枯竭,后果就是,吳爭勢力的資金鏈斷裂。
這非常可怕,一旦資金鏈斷裂,衛匡國背后的教廷將再無可能讓吳爭“賒帳”,原本已經形成雛形的江南商會就會一哄而散,沒有了這些,資金來源就會迅速枯竭,軍工坊、軍校、船廠、港口等等所有的一切將化為烏有。
死,也要將清軍拖在紹興府,這是吳爭給自己劃出的一條底線,也是吳爭撤入平崗山的主要原因。
但顯然,之前吃過吳爭虧的多鐸學乖了,他選擇了無視平崗山的存在,寧可把二萬清軍滯留在紹興府,震懾平崗山,也不理吳爭。
落花有意,奈何流水無情?
三天的時間,足以讓清軍占領整個紹興府所轄八縣之地了。
多鐸不肯動,吳爭動不了,陳勝不敢動。
但有人動了,譬如奉吳爭令,從松江府調了二千七百(三百被沈致遠那小子帶走了)火槍兵渡江而來的宋安,聽說吳爭大敗,宋安隨即率火槍兵對蕭山發起了攻擊。
在蕭山城還沒立穩腳跟的清軍,難敵火槍兵的犀利,一天功夫,開始后撤。
宋安率部一路高歌猛進,但這一天的功夫,足以讓蕭山以南的清軍有了足夠的時間完成防御工事。
瓜瀝,這個曾經讓周大虎部打殘的小要隘,此時同樣成了宋安啃不出的硬骨頭。
火槍兵確實缺乏攻堅的能力。
加上兵力不足,面對同樣數量,卻有著城墻掩護的守軍,只能望洋興嘆。
宋安雖然心里焦急,但也只能等待后續火炮的到來。
而舟山水師此時剛剛出港,還未入曹娥江。
所以,紹興府戰局,在稍微動了一動之后,再次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