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軍轉向迂回至北城鐘阜、金川二門,明軍自然能發現,隨即調兵也確實來得及。
可朱慈烺沒有想到的是,濟爾哈朗在得知清軍突破了龍潭方向明軍江防后,隨即派出了一支八千人的偏師,沿江去向西南,由江浦東渡,這支偏師的主將,正是之前江心島清軍的主帥舒穆祿?譚泰。
如此一來,明軍就無法迅速得知清軍的異動了。
一天之后,直到這支偏師前鋒登陸,出現在鐘阜、金川二門外,情況萬分危急。
幸好廖仲平穩重,在得到皇帝旨意調兵東向時,在鐘阜、金川二門多留了一千守軍。
這一千守軍的頑強抵抗,讓明軍有了一個多時辰的增援時間。
雖然廖仲平率軍趕到時,守軍已經全部陣亡,清軍前鋒已經占領二座城門,但也立足未穩,被廖仲平以優勢兵力一個猛烈反擊擊退。
情況非常兇險,只要援軍晚到一個時辰,一旦清軍站穩腳跟,那么時刻留意戰局變化的濟爾哈朗,就會將手頭僅余的一萬人調往江浦,事實上,這一萬人當時已經集結。
得知北城二門得而復失,濟爾哈朗大呼可惜。
他迅速調整部署,將這一萬人繼續向龍潭方向增兵。
并令譚泰繼續進攻北城二門,牽制明軍,以分散各城門的守軍兵力。
也就是說,應天府面臨著清軍四個城門的同時進攻。
敵人對京城的猛烈進攻,引起城中不小的騷亂。
許多世家富商紛紛各官府陳情,希望朝廷開啟南門,放百姓逃難。
這種民意,得到了朝中不少官員的支持。
朱慈烺這時表現出了令人驚訝的狠厲,他斷然拒絕了官員、鄉紳的陳情,頒布布了全城共存亡,若有人膽抗旨逃亡,可就地誅殺的詔令。
為起到震懾效果,朱慈烺下令就地斬殺了正陽門內最囂張、猖狂的一些顯貴和士紳。
人數達到一百多人,其中還包括兩個之前因朱慈烺登基,前來投奔的明室旁支。
所謂亂世用重典,這道旨意,讓全城軍民空前地團結起來。
但也留下了一個隱患,那就是朱慈烺,得罪了一些人。
這些人,并不是真的是一些人,指得是一個群體,摸不著、看不見,卻能真正感受到他們的存在。
這是一個既得利益團體,是社會菁英層,他們所擁有的能量,甚至遠超過皇帝和內閣。
他們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擁有全天下最大的財富和人脈,更是因為無論誰來當皇帝,他們的利益永存。
可以說,明朝的滅亡,除了優勝劣汰之外,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失去了這個群體的支持。
不僅僅是失去了支持,更是被這個群體所憎惡。
在他們的眼中,皇帝只是他們的利益代言人,國家只是他們的利益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