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由此,熱兵器最大的威力在于團隊配合,而非單兵作戰。
這就有了矛盾,究竟該注重團隊配合呢,還是單兵作戰?
吳爭陷入了猶豫。
……。
當天晚上,吳爭與宋安等人商議此事。
這次隨吳爭一起來的有四人,宋安、池二憨和兩個戚家少年戚承豪、戚承杰。
帶池二憨來,吳爭是想讓池二憨未來不會被新軍新戰法所淘汰,池二憨的心愿就是做個馳騁沙場的將軍,所以,吳爭打算讓池二憨來軍校鍍層金。
當吳爭把心中的難題說出來,把目光看向宋安時。
其實吳爭只是想聽宋安的意見,因為也只有宋安是率領火槍兵進行了幾次實戰的,而且戰績很好。
宋安想了想道:“以我看,還是注重配合。之前在紹興城中與清軍巷戰時,我是將火槍兵撒出去的,以五人為一隊,各自為戰。各隊遭遇敵人時,往往以一至二人引著敵人兜圈,其余三、四人據房屋對敵射擊,雖說裝填還是不夠快,但幾乎在間隔十幾步的距離射殺敵人,以至于后來敵人就士氣潰散不敢追了。”
吳爭點點頭,這話確實有道理,可問題是,這樣的巷戰不具有太大的代表性,因為之后北伐,往往是大規模的野戰,至少在初期,清軍不會膽小到只敢守城,也不出來迎戰,特別是雙方都知道對方有火炮這個攻城利器的時候,野戰就成了必選項。
就在吳爭猶豫不決的時候,讓人意外的是,戚承豪,這個戚道昆的兒子開口道:“王爺,草民能說句話嗎?”
吳爭一愣,確實很意外,這孩子膽子挺大的。
于是微笑著鼓勵道:“無妨,說來聽聽。”
戚承豪揖身有些緊張地道:“草民家中也有幾桿火銃,是爹爹鑄造的。這兩年與杰弟也使過火銃,在山中打野豬。”
吳爭呵呵笑道:“打著了嗎?”
戚承豪被引笑了,反而放松起來,“自然是打到了,不過野豬一傷非常兇猛,會緊追不放,速度奇快。”
吳爭有了興趣,問道:“那你們是怎么做的?”
戚承豪答道:“如這位將軍所言,草民與杰弟配合。開第一槍前,讓杰弟埋伏在周邊,草民先看好附近大樹位置,一開槍,草民就轉身逃向大樹,然后爬到樹上,待受傷野豬沖到樹前時,便由杰弟沖野豬開槍,然后杰弟同樣逃至另一顆樹上。此時,草民在樹上已經裝填完了,繼續對野豬開槍,直到打死野豬。”
吳爭笑道:“好辦法,真難為你們這么小年紀了。不過若是邊上沒有大樹,又待如何?”
戚承豪答道:“那就會兇險一些。”
吳爭奇怪道:“莫不是你們還真打過?”
“是。”
“怎么打的?可有受傷?”
“爹爹還造過鐵火雷……呃,就是王爺說的手雷,不過沒有王爺說的那般威力巨大,投出二十步外,轟地一聲巨響,有火光,更多的是濃煙,只是對野豬的傷害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