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秋了。
天氣慢慢變涼。
杭州、嘉興、松江三府的百姓,卻是忙得滿頭大汗。
鐵路、船塢、軍工坊,幾乎用盡了三府中的人力。
用句不太準確的話說,就算有人想鬧事,也沒有時間啊。
有錢賺的時候,沒人想鬧事。
這得益于巨量資金的投入和匯聚。
財政司沒錢,支持不了這項巨大的工程。
吳爭給莫執念出了個主意——向江南各府發行債券,十年期,年利,一成。
此時的江南人有錢,相較于北、西方向各省而言,江南就是個遍地是銀子的地方,就連個乞丐,怕是兜里都不屑有銅錢了,因為,財政司已經試發行了五百萬兩的銀幣。
九銀、七銅、還有三分是啥,天知道。
銀幣兩種規格,五錢和一錢,身影是圓形,鍛壓得很漂亮,滑、沉、精致。
正面是個“漢”字(繁體),反面是三潭印月(三潭印月始建于萬歷年間),沒有刻上錢數,是因為只有兩種規格,五錢和一錢,傻子都能分得清幣值,民間稱之為“漢元”。
所以,財政司并沒有從鑄幣中,賺取到如莫執念預估的那般豐厚利潤。
因為,此時的鑄造技術使得鑄造成本很貴。
但銀幣的試行取得的成功,一是“漢元”精美,二是純度高(相較于民間的雜銀,九成銀確實是高了)。
第一批發行五十萬兩,僅一日功夫,便告罄。
民間換來作為收藏、贈送子侄、打賞之用,著實讓莫執念驚喜了一大把。
于是,在一個月內,接連續推五次,總共發行了五百萬兩銀幣,財政司得到的鑄造利潤僅十余萬兩,相當于三分利潤。
但銀幣的推行,補全了民間的小額流通,漢明銀行的票匯,僅限于大額兌付,百姓根本不適合,所以,隨著銀幣的不斷發行、流通,極大地繁榮了杭州府周邊的零售業。
并漸漸向周邊非大將軍府轄地擴散。
而銀幣給財政司帶來的不僅僅是相當于三分的利潤,而是間接增加了對天下各地商貿,日益增長的話語權。
因為民間對“漢元”的依賴和信任,使得他們漸漸不愿意使用和接收難以攜帶的碎銀。
特別是往來于紹興、杭州、嘉興、松江四府的商人們,都習慣了使用“漢元”交割和匯票兌付。
這樣一來,造成了各方勢力要進行貿易,不得不拿白銀,從杭州府換取“漢元”,來滿足己方轄地的民間商業流通。
而這更加造成了“漢元”的短缺和緊俏,距離近的應天府,兩個五錢“漢元”可換一兩一錢白銀,而到了江北揚州,可換一兩二錢,再遠些,淮安以北,一兩三錢都換不到。
蒸汽動力的大型紡織機,在沿海六府普及開來。
紡織品產量迅猛增加的同時,對中小商戶及百姓的手工業造成了巨大沖擊,造成了無數百姓的失業和手工坊的倒閉。
在各府情況匯總之后,吳爭以大將軍府的信用,向漢明銀行提出擔保,為所轄十一府民間商戶提供無償貸款,專用于商戶購置紡織機械。
如此,原本被大型紡織機沖擊的中小商戶開始擴大規模,無法生存的手工業散戶,以雇工的方式進入各大新增工坊。
局勢漸漸平穩下來,進入了良性循環階段。
吳爭知道,這只是暫時平穩,快則十年,遲則三、四十年,這場工業革命初始階段,對社會造成的沖擊,才剛剛開始。
但那已經不重要了,吳爭都懶得花精力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