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瓜爾佳氏,鑲黃旗人。
襲其祖父巴岱的世管職,由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這個人,不管是心性,還是才能、本事,具有滿族人的典型。
好勇斗狠,每戰必身先士卒。
明清大凌河一戰,滿清梅勒額真屯布祿、牛錄額真郎格等戰沒,巴山率百騎馳直沖入陣,硬生生地奪回了幾人的尸體。
憑此功巴山授牛錄章京,后因功擢升甲喇額真(一甲喇為五牛錄,甲喇額真之上,就是固山額真)。
由此可見,此人是員勇將、魯將。
君子欺之以方,小人誘之以利,魯勇之人,當逼迫之。
蔣全義深譜此道,悍然下令進攻。
但其實,蔣全義是極其保留的,他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對自己的生死看淡了,可對麾下將士的命,看得比他的命更重。
蔣全義經常自問,我,為何還活著?!
因為有人替自己死了,所以自己能活著。這是蔣全義得出的答案。
這樣的人,怎會莽撞地去以少擊眾?
自然,蔣全義的攻,是逼迫,是誘敵。
蔣全義在泰州駐守的日子里,早已了解過巴山此人,甚至哪一日,巴山在興化城窯子里,找了哪個姑娘,蔣全義都知道的絲毫不差。
以六千人悍然進攻八千人駐守的興化城,是個人,都得怒!
太他X看不起人了不是?
就算手下是八千頭豬,那也得拱你一個大馬趴不是?
巴山果然怒了!
他聽不進左右偏將的勸阻,毅然率一千八百騎兵,出城迎戰蔣全義。
其實,巴山并不象表現的那么魯莽,他已經算謹慎的了。
清騎對明軍,對面就算是兵力再翻一番,一千八百騎兵也能夠犁上兩個來回。
可魯勇之人,定是認死理的。
既定的觀念,很難改變。
也是,順風仗打慣了嘛,從清軍入關,試看天下,誰能匹敵?
可惜……可惜啊。
蔣全義雖然沒有大炮,可有小炮,就是那種靠彈力發射的改良虎蹲炮。
小炮數量還真不少,八百尊。
從各衛改編成北伐軍時,軍隊的編制就已經規范化。
北伐軍采用的四四制,四小隊(班)為一排,每個排擁有一個炮隊(四門小炮)。
也就是說,每五十人中,就有四門小炮。六千人,就有近五百門了。
小炮可以拆卸成炮管、基座兩部分,便于攜帶。
而蔣全義此次有備而來,他聚集了八百門小炮,就是為了對付興化城的巴山。
誘敵出城,以密集炮火覆蓋之,就是吳爭一直提倡、強調,面對清騎的典型打法。
蔣全義深譜此道。
北伐軍集結于泰州,興化城首當其沖,守軍自然是嚴陣以待。
巴山調動騎兵,其實只是一種說法,因為騎兵早已待命。
從十里之外,火槍兵的沖鋒,至城墻是需要時間的。
當然,巴山是絕不會在乎,雙方在城外發生碰撞的,他巴不得能發生碰撞。
北伐軍在距離城墻三里地的時候,南城門霍然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