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全義還真不是想給他敬愛的吳王捅瘺子。
雖然吳釹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囑過蔣全義、魯之域等三路將領,說大將軍府沒有余錢供北伐軍打一場超過一個月的戰爭,讓大伙兒省著點,別惹事,見好就收。
嘖嘖,聽聽這話,吳爭就算五年帶兵,四年高位,三年王爵,可他的骨子里,依舊是“目光短淺”的補破襪子的主。
哪怕是李自成、張獻忠,他們一旦聚起人來,可不管什么根據地,打出去,以戰養戰便是了!
可吳爭卻不一樣,他想著整固根據地,時刻惦記著自己的這一畝三分田。
真要豁出去打一場你死我活的決戰,老實說,吳爭還真豁不出去。
如今的吳爭,可不是五年前那哨官了,治下十幾府的土地,一千多萬的人口,相當于明朝一個承宣由政司了,能說舍就舍了嗎?
這才是吳爭瞻前顧后、優柔寡斷的主因。
其實,什么補給、什么財政、什么軍械生產,那都是借口,吳爭之所以不北伐,無非就為了七個字——為他人作嫁衣裳。
吳爭不想為他人作嫁衣裳,拼死拼活北伐成功之后,精銳打殘了,讓別人來摘桃子。
這“別人”有三,義興朝、永歷朝,還有南面的鄭成功。
軍隊打殘,不是說恢復就恢復的,到時,三路人馬哄然北上,吳爭是與他們反目而戰呢,還是將勝利果實拱手相讓呢?
如果他們是真的可以引領漢族走向輝煌,那讓也就讓了,按吳爭的說法,以他的實力,走到哪不能另開一片天?
率軍渡海西向,說不定就沒有日后“A國”啥事了。
可問題是,不管是眼下的義興朝、永歷朝和鄭成功,都無法擔起這副重擔,至少吳爭是認為他們沒有資格的。
這資格,說得是他們從順天府陷落、崇禎上吊之后的作為。
而吳爭更擔心的是,大將軍府眼下所取得的軍事、財政、正治上的成就,會被徹底一掃而空,重新回到之前的作派,這是吳爭無法容忍的。
所以,吳爭一直在拖延,至少已經拖延了一年時間。
正如吳爭在說的,北伐不難,難得是北伐成功之后。
這場反擊戰,是吳爭意氣用事,與他心中的戰略部署,是格格不入的。因為這場戰爭非常敏感,就算有多爾袞挖墻角、設陰謀、搞破壞的證據,可畢竟人家沒有破壞停戰協議。
相反,破壞停戰協議的是吳爭自己。
有道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敵人用陰謀,那就化解它,再用陰謀反擊過去便是。
其實吳爭自己不也向江北派遣、安插了大量細作嗎?
所以,吳爭悍然開戰是沒有“道理”的。
可吳爭從來都只講自己的道理,特別是手掌強大北伐軍之后,這世上也只有他的道理了。
當然,北面、南面三方勢力肯不肯聽是另外一回事。
可作為部下,蔣全義確實是聽進去了。
蔣全義不但聽進去了,還認為自己是為主公的利益著想。
既然要打,又不能打大戰,還要吃到肉,畫出了這樣的圈子,讓蔣全義認為,以泰州衛的實力,干出去,然后再慢慢收回來,他相信自己做得到,且戰且退,這樣,戰場的主動權就掌握在他的手里,想怎么退就怎么退,想什么時候退就什么時候退,想退多少就退多少。
如此,他所理解的,吳爭的所說的既要吃到肉,仗還不能打大,這樣的戰略布局才能實現。
而且,等再一次停戰談判之時,己方就有了談判桌上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