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也是吳爭擔心北伐之時,進攻受阻,陷入僵持困境的原因。
大運河是柄雙刃劍,傷人亦傷己。
也就是說,一旦清廷全力南下,那其后續援兵之數量是不可想象的。
……。
蔣全義所率泰州衛前鋒一萬之眾,兩夜一天,以犁庭掃穴之勢從興化奔襲數百里。
戰果是巨大的,但泰州衛兵鋒也已經鈍了。
勁弩之末,難穿魯縞。
強攻大河衛受阻。
大河衛在鼎盛時,有八個千戶所,人員高達萬人,正軍五千多人,守城操練官兵二千余人,歲造式軍械高達萬件。
明末時,衛所制度崩塌,可因江南富裕,加上淮安府與西北不同,乃賦稅重鎮,所以,這種崩塌并未波及。
所以,清廷幾乎是全員收納了淮安衛和大河衛。
這就造成了,二衛在淮安府有正軍近萬人,同時,可迅速征召的兵員,同樣高達萬人之巨。
也就是說,蔣全義面臨的敵人數量,至少在一萬六千人以上。
同時,淮安府既然是軍事、賦稅重鎮,城墻防御程度必定也高。
泰州衛想以速戰速決攻破淮安,那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在連續三波試探攻城失利之后,蔣全義沒有孤注一擲,他隨即下令,城外扎營,修整一晚之后,明日再攻。
……。
這時,吳爭“攻擊即止”的命令,才輾轉傳到蔣全義面前。
蔣全義接過命令,稍一查看,便仰頭哈哈大笑一聲,然后雙手一搓,將它在燭好上引燃,瞬間,紙團化為灰燼。
敢如此處置大將軍的軍令,這是要造反嗎?
就在傳令兵驚駭之時,蔣全義沉聲道:“你回去轉稟王爺,駐守興化的一萬泰州衛,蔣某已經調動北上了,請王爺另派軍隊駐守……蔣某若攻不下此城,就戰死在淮安府城前,不必勞動王爺,日后動用軍法……若有幸攻下此城,還請王爺念及蔣某立功心切,能將功折罪,寬恕蔣某今日抗令之責!”
蔣全義隨即下了三道令,令后續主力一萬人急行趕來,令興化一萬守軍即刻北上,同時向南面高郵派出信使,請方國安率部增援淮安。
次日一早,蔣全義繼續佯攻山陽城。
一來為了牽制城中守軍,二來等候主力攜火炮等攻城武器到達。
同時,蔣全義在斟酌之后,毅然分兵,派出一支偏師向西,經岔河攻高良澗,用意沿洪澤湖北上包抄山陽城北。
其實在這個時候,如果按吳爭戰前的目標,寶應、鹽城一落,整個揚州府到手,戰略目標已經初步達成。
但由于蔣全義的“擅作主張”,失去了一次與清廷“化干戈為玉帛”的好機會。
這就使得戰爭漸漸地擴大,變得不可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