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是個指揮使、都指揮使時,可以退,因為那是奉命而退。
但當自己是吳王時,便不可再退,因為,那是消極怠戰!
這關乎聲望,也關乎治下人心。
吳爭自信,以北伐軍的實力,無論在哪個戰場上,都吃不了虧。
多爾袞既然急著想要來場決戰,那么,自己為何不奉陪?
這是氣勢的較量,得人心者,得天下。
從沒有靠逃避而得天下的。
想較于敵人從數千里外的北方調兵,北伐軍還是占了便宜的,自己最遠的府,至戰場不過千里,何況有水師控制長江,保障物資、軍械、兵員補給暢通,何懼之有?
敵若要戰,那便戰!
只是,吳爭心里多少還是有些遺憾,這場戰爭一旦開啟,時局演變,往往不受人力所控制,也終究沒有遂了自己在一切準備完成之后,再主動北伐的心意。
這場大仗下來,北伐軍的傷亡必定不小,一旦實力折損過多,怕是真要為他人作嫁衣裳,讓人趁機摘桃子了。
可吳爭也一樣無悔,既然天意注定,那就當是作貢獻吧。
……。
廣信府府治,上饒城。
李過、高一功、劉體仁及麾下一眾將領,正在開會商議。
雖說事態緊急,可眾人的臉上,都彌漫著興奮和欣喜。
大將軍府傳來急令,新編北伐第三軍,組建饒州衛,以廣信、處州、饒州三衛為班底,總兵額為十萬人,其中廣信衛為四萬人,處州、饒州二衛各三萬人。
第三軍都指揮使為李過,孫嘉績、池二憨、高一功、劉體仁為副都指揮使,原各衛指揮使及以下職位不變,同時遷原處州衛副指揮使池二憨為新編饒州衛指揮使,劉體仁為新編饒州衛副指揮使。
也就是說,廣信衛可以從眼下的三萬人,擴編至四萬人。
同時,李過、高一功等還能在新編饒州衛的員額中分到一杯羹,二者相加,至少有二萬的新增員額。
擴編,從古至今,對軍人來說,都是一樁美差,這代表著餡餅做大了,自然利益也高了,官位增加了,手下人多了,幾乎每個人都有了升遷的機會,而這在平常時,升一階那得在戰場上拼命來換。
可廣信衛從上至下,并非因此原因高興。
廣信衛需要征募兵員嗎?
根本不需要!
吳爭收編忠貞營,當時忠貞營的正兵總數,就達八萬多人。
剛開始時,吳爭與高夫人、李過等人談妥是整編二萬廣信衛,可需要淘汰的人員太多,怕引起騷亂,最后為了安撫忠貞營,才將廣信衛擴編成三萬人。
可就算如此,也幾乎等于是三中取一,大部分的原忠貞營老兵被強制復員,成為了普通百姓。
雖說那些復員的士兵,輾轉來了沿海諸府之后,大將軍府基本上都妥善安置了。
有些分了地,有些進了各大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