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書友“richardlg”投的月票。
蔣全義是真有些急了,他道:“一旦陳勝、方國安兩部撤退,鳳陽府的敵騎將再無我軍抵抗,便會勢如破竹般地攻至江都、泰州一線……王爺,您就算決定拼死一戰,那也不能以身犯險……這樣,由末將來執行您的命令,請王爺速速撤回泰興,如此,末將也能無后顧之憂!”
吳爭的臉急劇地抽搐了一下,然后撇了下嘴道:“之前本王想撤,你死硬地阻攔……怎么,此時你倒反而怕了,想勸本王離開了?”
蔣全義急得冒汗,“這不是一回事……!”
“這就是一回事!”吳爭正色喝斥道,“后路即將被斷,你竟要本王舍棄三萬泰州衛將士,獨自撤退?你讓將士們作何想?你讓本王情何以堪?你是想辱沒本王來成就你的名聲嗎?!”
蔣全義和那些身邊想勸的將領聞聽,為之一愕。
這罪名可不小,當然,這事歷朝歷代都有,明朝更為多見。
所謂的直臣、諍臣,就是悖君王而美自己的名聲。
吳爭道:“如今全軍將領,集結部隊,今夜子時后,悄無聲息向東轉進,兩天之內,配合魯之域吳淞衛對鹽城形成夾擊!”
蔣全義這才回過神來,與身邊眾將領還想再勸。
吳爭厲聲道:“再敢多嘴,本王治你惑亂軍心!”
眾將領齊齊沉默下來。
蔣全義無奈之下,與眾將領一起出帳部署去了。
吳爭來到帳前,看著薄暮下的淮安城,心中喟嘆一聲,若是能攻下這座淮安堅城就好了,泰州衛就可以固守淮安城,就如同釘下一顆釘子,就算敵人騎兵再多一倍,也不足為懼。
到時,調北伐軍諸衛數路北上,淮安城中心開花,多么美妙的事啊!
那時,以黃河為屏障,就算徐州敵軍趕來,也可力抗之。
吳爭長長一聲嘆息,看著淮安城輕聲發誓道:“此戰我若不死,定會帶兵回來!”
……。
時至半夜,大軍集結完畢。
吳爭看著將領們,面無表情。
這算不上一場大敗仗,可比敗仗更頭痛。
后路遭受大量敵騎威脅,這對任何一支軍隊,都是滅頂之災,特別是全賴于彈藥補給的火槍新軍。
將士們也沉默著,后隊變前隊已經出發,他們是前隊,也是最后一批。他們的心里有著無比的失望,強悍如泰州衛的他們,竟攻不下一座淮安城,讓人情何以堪?
可他們不沮喪,因為吳王與他們同在。
每個將士心中都異常堅定,只要吳王在,咱們,就一定能回來!
這種自信體現還眼神中,讓吳爭非常地受用,軍心可用。
一支軍隊打順風仗時士氣高漲,并不說明什么,只有在遭遇挫折之時,一如既往,那便是精銳!
“出發!”
吳爭只有簡單地兩個字,但聽在將士們耳朵里,氣勢無疑于“進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