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書友“緣醒”、“richardlg”投的月票。
身后城下“叛軍”的突然異動,恰逢泰州衛又一次佯攻。
這讓城樓上的祖大弼,終于開始緊張起來。
但祖大弼依舊有應對之預案,此時在南門兩側集結的主力,尚有萬人之數,這還不算正與“亂軍”交戰的三千漢八旗。
所以,祖大弼的應對之策,就是調動沒有上城墻的兩側后備隊六千之數,壓上去,配合三千漢八旗平亂。
在祖大弼看來,亂軍應該能夠迅速平定,而此時佯攻的泰州衛,依舊可以被鐵甲兵撞回去。
可變化總在不經意之間。
泰州衛本身就是佯攻,所謂佯攻,就是一觸即退,在沒有遭受重創之前,見難即退。
這原本是正常的“例戰”,一個時辰一次嘛,吳王定的。
可士兵與士兵不一樣,泰州衛的士兵,大都上過三個月軍校,知書識禮是肯定稱不上的,但相較于普通士兵而言,北伐軍士后更有協同大局觀,更擅于捕捉戰機。
沒錯,因為三個月軍校,主要訓練的就是協同和配合。
這是冷、熱兵器最大的不同點,冷兵器崇尚勇武,一個身高馬大的勇者,可以掃蕩數十人乃至上百人,可去熱兵器戰場試試,就算幾個人,也能將無雙呂布瞬間整趴下,分分鐘教會他做人。
所以,熱兵器首要不是勇猛,而是協同、配合。
戰場上,一桿槍其實打不死人,而十桿槍就是一張小型火力網,佛擋殺佛,遇神殺神。
正因為學會了協同和配合,士兵養成并具備了對戰場態勢的基礎觀察力,同時學會了事無巨細地上報。
就有許多士兵在撤退之后,一級級向上報,南城門內,似乎有戰斗在發生。
淮安城,城墻既高又厚實。
吳爭的主營又在數里之外,加上是夜里,很難覺察城門內的異狀,這也是祖大弼有恃無恐的主要原因。
但這個上報,也改變了淮安戰局。
……。
不斷地有情報顯示,南門內存在著規模不小的戰斗。
吳爭很自然地將這情報,與前半夜東門方向的大火聯系起來了。
其實,原本在吳爭心里,對淮安城內的長林衛并不抱多大希望,滲透進去的日子尚短,人數不足,再加上祖大弼早已下令封城,讓幾百長林衛在數萬軍隊的眼皮子底下引發騷亂,這確實有些艱難。
從東門方向的火光漸漸黯淡下來時,吳爭就基本上不抱幻想了。
可如今再一次得到城內暴發戰斗的情報,這讓吳爭迅速意識到,東門火光的黯淡,并不是“騷亂”被平息,而是轉移了方向。
吳爭隨之做了一個讓人瞠目的決定,下令城外泰州衛二萬大軍(蔣全義帶走一部分)即刻集結,對東西橫向跨度二十里的城墻,展開一次不留絲毫余地的總攻。
吳爭也是個狠角色,要么不動,動則傾盡全力,這是吳爭一貫的風格。
這不是有預案的總攻,完全是主帥頭腦一熱,下意識地沖動。
沒有了蔣全義在,就沒有人能去勸說、阻攔吳爭的決定。
這道命令,讓無數已經入睡的泰州衛士兵,睜著腥松的睡眼,從營帳中沖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