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書友“willwolf”、“HqB”、“書友20170930142508161”、“在天的那一邊(幸福之家)”投的月票。
打一場決戰,對吳爭和義興朝來說,就算敗了,也就是一方勢力的覆沒,可西南、西北的永歷朝、大西軍及大順軍殘部(大順軍殘部除了李過等人的忠貞營,還有在西北的一個分支)。也就是說,反清的勢力依舊存在。
可多爾袞要是打敗了,清廷那便有瞬間傾覆之險。
所謂樹倒猢猻散,墻倒眾人推。
這種戰略決斷,不是依靠性格上的魄力能決定的,而需要戰略魄力,很顯然,多爾袞并不具備這種魄力,這是因為,多爾袞病了、心老了,他快死了!
沒有人,能在垂死之際,還有這種戰略魄力,哪怕他曾經是個勇者。
所以,吳爭決定賭,賭多爾袞此次布下的局,依舊只是想打壓自己,削弱北伐軍的實力,而不是趁此傾力決戰。
設定下這一前提,那么,淮安城中就不可能有那么多騎兵備戰。
吳爭隨即對蔣全義道:“你留在這指揮,每隔一時辰,就對城頭發起一次佯攻,來牽制祖大弼……集結一支偏師,本王親自率領,原路突襲北門!”
蔣全義這下急了,“就算真如王爺所料,城中只有數百騎兵……可王爺身子貴重,豈可輕易冒險,率偏師出擊之事,自該由卑職去做!”
“屁!”吳爭笑罵道,“本王這些年也是冒著矢石,從戰場上滾出來的……哪來的貴重?”
眾將領紛紛勸說,身為主帥,絕不可以身犯險,該留在主營中掌控大局。
吳爭仔細想想也是,于是點點頭道:“那也成……蔣全義,此去若遇不可為,不可勉強,原路退回就是。淮安城是死的,就算此戰不克,還有來日,可你和眾將士丟了性命,就再也活不過來了!”
蔣全義鄭重行了一軍禮道:“大將軍盡管放心,蔣某經過這些年,別的本事沒有長進,可要論撤退逃命……北伐軍中怕是沒一人能與我比!”
吳爭和眾將聞聽哈哈大笑起來,笑得很爽朗。
這哪還有起初時那種沉悶和沮喪?
……。
趙史有些郁悶了。
僵持不是很對他的胃口嗎?
是對胃口,可問題也來了。
僵持會消磨人的激情和斗志。
趙史自然不會,因為他本就沒有斗志可言,也不需要斗志,他只是依仗著與吳爭的“交情”,以百戶的官職,在長林衛謀了個副檔頭的缺罷了。
原本想著,有泰州衛在南面,自己在淮安城出不了什么事,只要混上一年兩年的,那回去就是一樁功勞,升個副千戶肯定沒問題。
可哪想到,戰爭說暴發就暴發了。
好在趙史是個“老江湖”了,這處理人際關系,確實有一套,在大河衛中,混得是風生水起。
這也就有了之前煽動一部分大河衛士兵起事的那一出。
可事是起了,卻打不起來僵持著,有道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這些“叛兵”之前是聽自己煽惑,可眼下他們的家人都在后面,這一對峙,時間久了,一個個偷偷地時不時地往后溜,開小差,這怎么可以?
萬一對面突然進攻,結局只有一個,一哄而散。
趙史很世故,也很聰明。他既然意識到了這點,就能想出應對之法,但想的對策,雖然有效,就是有些陰……喪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