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弼陷入了左右為難之中。
撤退嗎?
趁著泰州衛還沒有合圍,從北門撤退,然后渡黃河,有清江浦部署的騎兵策應,撤退應該不難。可如何向多爾袞交待?淮安城一失,多爾袞兩頭牽制北伐軍的部署就會失效,僅靠鹽城,獨木難支,一旦全盤傾覆,日后治罪,那也是個必死之局。
可不撤退,依舊是個死局,泰州衛一出現在南門,士兵就會醒悟到,自己方才在欺騙他們而失去信任,士兵一旦不信任主將,那后果是不堪設想的。除了戰死在這,祖大弼想不出別的出路來。
他不想投降,不是因為他死忠于滿清,而是家人都在順天府被多爾袞扣著,自己一降,連累家人,其中還包括他的兄弟祖大壽。
時間緊迫,這種艱難的抉擇,讓祖大弼異常地焦躁起來。
而這時,泰州衛前鋒已經開始早著矢石登上城墻。
看著不斷地有人從城墻上摔下,祖大弼終于有了覺悟,不能讓自己的嫡系,在淮安死絕了!
祖大弼迅速下令,撤!
撤?
自然不是全軍撤,而是祖大弼帶著親衛下城,率嫡系人馬迅速蕩平主街上的叛軍,然后帶著自己的嫡系漢八旗撤。
至于城墻上的淮安衛、大河衛士兵們……那就只能各憑天命了。
……。
城墻上的搏殺依舊殘酷。
殺紅了眼的人,停不下來,因為一停下來,死得就會是自己。
終結這種血腥搏殺的,是吳爭。
準確地說,是吳爭讓士兵高聲大呼的兩句話。
第一句是“祖大弼逃了”。
第二句是“吳王在此,降者不殺”。
當守軍士兵聞聽之后,轉頭看向城樓原本祖大弼高聲顯揚“祖某與你們同在”的位置,發現那已經空蕩蕩了。
這種心理的落差,頓時讓士兵們變得沮喪,心里空落落的。
而聽到吳王就在當面,他們意識到,再反抗,怕是身首異處事小,牽累城中家人事大了。
于是,再無戰意。
西城泰州衛迂回到南門時,吳爭已經站在了城樓上。
兩支隊伍勝利會師,士兵們陷入了瘋狂的歡呼之中。
“泰州衛萬歲”、“北伐軍萬歲”、“吳王萬歲”諸如此類的口號,響徹半個淮安城。
這個時候,恐怕殘敵再無反抗之心。
……。
趙史死了。
其實他的傷不重,腹部中箭并不深,加上及時止血,不足以致命。
但他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