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史的死,讓吳爭的心有著異常的壓抑,加上十余天攻城,泰州衛將士的巨大傷亡,讓吳爭對淮安城的百姓有種厭煩的情緒,不,準確地說,是憎惡!
王師北伐,十幾天的攻城中,沒有人為泰州衛提供過幫助,哪怕是一星半點,哪怕是僅表露一絲善意,這是些,麻木的人。
這個觀念,導致了吳爭在攻破淮安城的第一時間,沒有去想安撫城中百姓,而是迅速集結起泰州衛一部精銳,向北門追捕祖大弼及其殘部。
這顯然是一個錯誤,極大的錯誤。
做為主帥,攻下這樣一個戰略要地,應該先穩定人心,然后再圖其它。
特別是從鳳陽東來的敵騎,已經包抄了泰州衛南返的退路,更應該穩固城池,做好固守準備,以待北伐軍援軍的到來。
可吳爭是人,實質就是個普通人,他也有著喜怒哀樂,有著常人的七情六欲。
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吳爭就在這么做。
當然,吳爭還不至于因此心中的憎惡,而下令屠殺淮安城民眾來泄憤,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乃至歡喜和厭惡,被泰州衛將士及長林衛幸存者無限地放大。
這是一場無心但吳爭不可推托的失誤,錯誤!
在吳爭率部北向之后,泰州衛和長林衛以雷霆之勢,滌蕩了整個淮安城,原有淮安、大河二衛諸將士,皆被抓捕、羈押起來。
特別是長林衛,他們憤怒于頂頭上司趙史,被“叛軍”殘害,在遇到敢阻礙、抵抗或者不滿之人,斷然格殺,以至于最后涉及到不少無辜民眾。
事實上,大半個淮安城中的百姓,都是淮安、大河二衛將士的家眷,在看到自己的父親、丈夫、兒子、兄弟被抓捕時,這種反抗,在所難免。
這場殘酷的清洗,是出乎吳爭預料的,也是吳爭事先想象不到的。
也正因為這場清洗,讓吳爭、泰州衛日后在淮安城,陷入了異常艱難的困境。
……。
祖大弼的算盤打得很流暢。
撤退的過程也如行云流水,有著淮安、大河二衛為自己“殿后”,他和他的鑲黃旗漢軍嫡系,順利地出了北門。
他們的目標,就是與清江浦設伏騎兵匯合,然后渡江至草灣。
祖大弼已經沒有別的路可選,至于戰后多爾袞要怎么處置他,他已經顧及不上了。
可祖大弼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究竟是失算了。
直到他率嫡系撤退,身后隱隱傳來泰州衛的歡呼,他才知道,此戰他真正的對手,不是蔣全義,而是北伐軍的主帥——吳爭。
事實上,如果戰前得知,祖大弼一樣不屑一顧,祖大弼一直認為,吳爭能如此迅速的崛起,無非是運氣好,占了清軍主力正被西北、西南,大順、大西軍殘部牽制的原因。
正象祖大弼之前喟嘆的,“時無英雄,徒令豎子成名”。
這種看法,在江北滿族將領和降清明軍將領中,非常有市場。
當然,這也有清廷刻意營造的原因,義興朝大將軍府的勢力產生的影響,已經不可遮掩。
清廷也只能用貶低吳爭,來達到鞏固人心、軍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