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全義、魯之域聞聽,不由得互相對視一眼,他們從彼此的目光中,看到了一個字——勸。
魯之域隨即拱手諫道:“就算皆如王爺所言,那王爺也該想想,您若遭遇不測,那大將軍府便會分崩離析,如此一來,北伐軍要么為朝廷吞并,要么由此一撅不振……這……這……王爺何其忍心,五年辛勞,一夜付諸東流,白白便宜他人?”
吳爭用力地睜了睜眼,他確實舍不得,數年的心血啊,眼看著最接近成功的時候,卻一夜之間逆轉,莫非真是天意弄人嗎?
可被逼到了這份上,再退縮,這絕不是吳爭的性格。
此時吳爭已經很明白,多爾袞給自己挖的坑,是打了個時間差,這本是自己最擅長的,也正因為是自己最擅長的,反而就輕易著了道。
都說溺水之人多是善泳者啊!
有些人平日里吆五喝六,遇到絕境時瞬間崩潰,可有些人平常低調,到了絕境時,反而敢于勇敢面對,吳爭顯然屬于后者。
不是吳爭不想退,是退不得。
多爾袞至少集結了十五萬的兵力,且已經完全部署妥當,隨時可以向自己發動總攻,此時含而不發,不是多爾袞天良發現,而是淮安城有四萬守軍,多爾袞一時之間,沒有太大把握,可以輕易攻破淮安城,這才故意顯露出蹤跡來讓蔣、魯發現。
他的用意是,戰略威懾,迫使北伐軍主動撤退。
可撤退并非是一條康莊大道,真要撤退了,就能知道這是又一個坑。
因為北伐軍一撤,就須正面面對那一萬敵騎。
一萬敵騎相對于四萬人,聽起來不多,可那是騎兵,有著步兵不可比擬的機動力,也就是說,它能輕松拖死四萬人。
甚至,它可以分成十支、甚至更多支游騎,對四萬人行軍路上,進行不間斷地襲擾,除非四萬人結成一個整體,嚴密防守不予敵可乘之機。
但這可能嗎?
不可能!
四萬人的行軍隊伍,可以排上數十里地,這樣的距離,足以讓敵騎襲擾到處開花,一旦一部被擊潰,那么產生的后果就是連鎖反應,直至士氣崩潰。
吳爭以往能戰勝敵騎,皆在先占地形優勢或者以兵力優勢結陣,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無后顧之憂,也就是說,打陣地戰。
但此時不同,撤退南向,無時無刻不在急速行軍,根本無法打陣地戰,所以,選擇撤退有可能突圍,這是個偽命題,真要是決定撤退了,死的,一定比固守淮安城更慘。
“不撤!”吳爭堅定地說道,“至少在援軍到來之前,我們必須堅守淮安城!”
一旦吳爭做出決定,蔣全義和魯之域便不再勸諫。
“末將遵命!”
吳爭隨即將之前與祖大弼商議的戰術構想,與蔣全義二人講述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