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援部隊的前進速度非常緩慢,必須一步一營,來防備被成建制的騎兵突擊。
此時的揚州府,從江都至泰興沿江,已經開辟了兩個主戰場,一是池二憨部在口岸鎮周邊的牽制戰場,另一個,就是從靖江向北,泰興方向的登陸攻堅戰場。
敵人將主力部署在泰興,用意就是為了阻擊北伐第一軍增援淮安,而此時,兩軍的激戰已經持續了三天三夜。
對于野戰而言,火槍兵在騎兵面前,幾乎變得一無是處,特別是北伐軍沒有裝備甲具的情況下,一旦遭遇騎兵,一擦就傷,一觸即亡。
增援部隊不得不集結起來,以巨大的戰術陣形,來抵抗隨時而來的騎兵襲擾,于是,向北推進的速度就變得異常緩慢。
好在,隨著登陸點的擴大,一部分由水師運至的火炮開始搬運上岸,這才將陣線逐漸地向泰興城推進。
事實上,只要時間足夠,隨著火炮、彈藥地不斷補充,敵人就算再多一倍的騎兵,也得被北伐軍不斷腸地擠壓出去,可很顯然,多爾袞打得就是這個時間差,只要攻破淮安城,殲滅泰州、吳淞二衛,他的戰略目標就達成了,吳爭勢力從此就失去了向北擴張的能力,至少在三、五年內,已經無法恢復元氣。
三、五年的時間,足以讓清廷了結西北、西南的戰事,由此可以集中精力,對付義興朝了。
多爾袞的籌謀,其實并不過于精細,事實上,他的謀劃粗糙,也存在不少的漏洞。
其一,多爾袞自身的病情非常嚴重,這是一場幾乎是他一人獨立謀劃、行動的戰爭,雖說清廷高層是知曉此戰的,但對于如此大規模的決戰,清廷并沒有進行戰備動員,也就是說,對于清廷而言,這依舊是一場局部戰爭。
這是多爾袞的謀劃中,一個巨大的缺陷,是人都知道,此戰雙方動用的兵力加起來,已經超過三十萬,這樣的戰爭,誰能保證可以一蹴而就,迅速殲滅包圍圈中的北伐軍二衛?一旦戰事膠著,對于雙方就是拼人命、物力的消耗,至今尚未動員的清廷,能支撐得下去?
當然,多爾袞顯然不知曉吳爭在淮安,如果知道,那他可能會迅速調整戰略戰術,因為主帥被陷在包圍圈內,無論哪一方勢力,都會拼命營救,這就使得多爾袞原本想消弱北伐軍有生力量的想法,變成妄想。
其二,多爾袞雖然拿捏準了義興朝朝廷的“小心思”,可他忘記了一點,吳爭先擁立朱媺娖監國,后擁立朱慈烺登基,又擁立朱媺娖登基,這三次的擁立,足以顯現出吳爭對義興朝堂巨大的影響力和控制力。
就算義興朝廷決意不出兵增援,各路明軍會無動于衷,坐視吳爭遇險?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其三,綜合以上兩點,多爾袞看起來非常縝密的部署,就有了巨大的漏洞,只要清軍無法在短時間內攻破淮安城,那么,揚州的一萬騎兵和鳳陽府調來的守軍,就會陷入北伐第一軍的反包圍之中,而淮安城就成了一塊切肉的砧板。
當然,此時的戰場主動權還掌握在多爾袞手里,但多爾袞哪怕是再勇武無雙,再親臨前線指揮,以他的身子骨,已經上不了戰場,也就是說,說是前線,其實還是躲在后面,從各路稟報中來揣測北伐軍的應對、下一步動作,這相當于閉門造車,如果稟報精確還好說,可稍有差池,就會引起巨大的后果,有道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戰機一縱即逝,哪容得多爾袞慢慢分析情報,斟酌著做出決定后,再下達命令?
這三點,就已經可以讓多爾袞部署失效。
而最后一點,那就足以讓多爾袞的一切努力,成為一場笑話了。
那就是清廷非鐵板一塊,哪怕是參戰的清軍也非鐵板一塊,先不說清廷朝堂已經選擇放棄、出賣多爾袞,就說這淮安、揚州、鳳陽三府戰場中的清軍,那也是各懷鬼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