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書友“袁博仁”投的月票。
有著徐州八萬大軍的阿濟格,能愿意“助”多爾袞一臂之力?
顯然是不可能的,阿濟格巴不得多爾袞早些死,可以讓出攝政王之位,來讓他過過癮。
哪怕這是多爾袞身邊,也非鐵板一塊。
譬如剛林、祁充格這二位“哼哈二將”,如果多爾袞身體康健,那這二人的忠誠確實無須置疑,但問題是,這二人恐怕比多爾袞自己都清楚,多爾袞的壽命還有多久。
樹倒猢猻散,墻倒眾人推,活著的總不能被一個死了的人拖死不是?
所以,多爾袞的計劃看似縝密,實則漏洞百出,簡直就是個笑話。
然而,交戰雙方,此時誰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為,就算多爾袞的計劃再漏洞百出,可淮安、揚州、鳳陽三府戰場中的清軍卻是實打實的,北伐軍將士的犧牲,也是實打實的。
……。
這半個多月的時間,讓整個揚州府陷入了戰火之中。
尤其是長江沿岸,東至儀真、江都,西至泰興、通州,二十萬大軍在這一府之地連日激戰、廝殺,處處戰場,滿地烽火。
但隨著北伐第一軍的登陸,及登陸點地不斷擴張,戰場的態勢有了一些改觀。
清軍的騎兵,不敢再四出襲擾,他們漸漸地從之前一牛錄就敢橫行,到如今已經不敢在小于千騎的兵力行動了。
但真正扭轉揚州府南部戰場態勢的一場戰斗,是寧鄉鎮的一場遭遇戰。
交戰雙方的主將是,清軍騎兵的主將喀喀木。
喀喀木,烏喇部,薩哈爾察氏,隸屬鑲黃旗。
戰前,喀喀木是參領,他的頂頭上司是副都銃巴山。
這巴山就是之前泰州衛攻興化城時,被蔣全義誘出城池,在半路遭遇泰州衛伏擊,不幸被戰馬拖著“主動投降”的那個巴山。
巴山被俘,便宜了喀喀木,雖說官還是參領,可事實上,權力已經接替了巴山,成了這支三千六百騎兵的主將。
北伐軍方面的主將有兩人,一個是從淮安城率二千騎兵南下的祖大弼,另一個就是“吃我一刀”的池二憨池將軍。
祖大弼奉吳爭之命,南下峙機與增援部隊會師,從而打通北上增援的通道,可祖大弼很清楚,就憑他二千騎兵,是無法與揚州橫竄的八旗騎兵下面對抗的。
所以,祖大弼選擇日伏晝行,向東繞行至清溝,再折南向,三日迂回,經廣洋湖抵達清水潭北側。
這時不幸被喀喀木部的斥侯騎兵發現了蹤跡。
喀喀木得知消息之后,率己部騎兵死咬著祖大弼不放,一番追逐,至寧鄉鎮附近時,雙方距離已不足十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