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致遠的話,令黃駝子眼睛一亮,“大人的意思是……此次引岳樂至興化,是讓岳樂被我軍南北合擊?”
沈致遠笑而不語。
黃駝子有些興奮起來,“大人眼下不能自己動手殺岳樂,于是便將岳樂引向興化,借興化我軍之手殲滅他……好計啊,屬下佩服!”
沈致遠微笑著,再次拍拍黃駝子的肩膀,道:“如今你放心了?去,傳我將令,大軍天亮集結,留下三千人守城,余者隨我南下。”
黃駝子一愣,“大人,難道真要攻和皋、通州?”
沈致遠皺眉道:“沒完沒了了?傳令去,聽命行事!”
黃駝子稍一猶豫,轉身傳令去了。
……。
舉世伐清。
天下舉世伐清的格局,就在吳爭這樣不經意地揮灑中形成了。
準確地說,恐怕吳爭戰前也無法預料到,最后會是這樣一種結果。
很難想象,天下紛亂之際,會出現這樣“齊心”的一幕,幾乎是全天下漢人伐清的局面。
吳爭以一己之力,渡江攻揚州府,落入多爾袞算計始,這場戰爭就偏離了事先的設想。
北伐軍從二衛參戰,直到整個大將軍府轄下全民動員,新征召十五萬精壯(征召還在繼續),至今已經參戰的人數,達到十萬余人,這還不算非正式戰斗人員,在江北各府縣的長林衛和數戰中的歸降人員,譬如淮安、大河二衛及祖大弼部。
而廖仲平和夏完淳二部的“異動”,粉碎了張同敞“坐享其成”的計策,徹底打亂、粉碎了張同敞和朱媺娖想要借此戰削弱北伐軍、整固皇權的設想,因為如果廖仲平、夏完淳這二部人馬脫離朝廷,那義興朝也就剩個空架子了,這導致了義興朝迅速頒布國戰詔令,舉國伐清。
而此時,李定國的大西軍雖然無法按原計劃全軍北攻湖廣,那是因為清廷命定南王孔有德由桂林出河池,進攻貴州,命吳三桂由嘉定(樂山)出敘州(宜昌)進攻川南(之前被孫可望攻下的各府,如今成了永歷朝掌控的地盤)。
清廷的目的是要用兩路夾擊之策,實現對大西軍的合圍。
事實上,清廷這個部署,還要略微早于吳爭發動揚州戰役,而讓清廷下決心動手的,正是被李定國放走,北上湖廣投清的孫可望,是他向清廷獻的計。
當然,那個時候,多爾袞為吳爭挖的坑,已經“完工”,但孫可望的歸降,一樣讓清廷動心,所以,多爾袞原本想在揚州殲滅二衛,切實削弱北伐軍的有生力量,這樣吳爭就無法在短期內威脅江北,清廷可以從容解決西南、西北戰事。
可不想,原本估算三、五天就解決的揚州戰事,因無法攻破淮安城,而僵持下來,至今已近一月,清廷無法承受同時三面開戰(清廷還有同時在圍剿肅甘周邊大順軍殘部),這才有了棄多爾袞,準備與義興朝重新和談,集中一切力量,平定西北、西南戰事的決策。
當然,多爾袞樹敵太多,又不被福臨待見,也算是借此扳倒權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