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今局勢變了,雙方打成這樣,和約已經成了一張廢紙。這支軍隊還有一萬多人,分駐二府,實力尚在。
雖然大將軍府的注意力集中在北面,近來“無事可做”的孫嘉績腦筋動到了臺、溫二府的清軍頭上,也就不足為奇了。
厲如海原本沒有反應,主要的原因還是不想違背吳爭的命令,對于厲如海而言,從小小的一縣捕頭,至今日的從五品副都指揮使,厲如海已經相當滿足了。
可這次真的不同,吳王被困于淮安,若真有差池,大將軍府必分崩離析,除了吳爭,誰還能將大將軍府轄下各方勢力捏合起來?
先不說自己這一批追隨吳爭從始寧鎮出來的嫡系,就說張國維、錢肅樂、熊當霖這些前朝老臣,誰能按得住他們?就更不用說象后來收攏的各方勢力了,譬如如今在廣信府的李過,他轄下原忠貞營,豈能雌伏于別人?
所以,厲如海有了巨大的危機感,從而同意了孫嘉績這個“不靠譜”的戰術建議——合擊臺、溫二州。
之所以說它“不靠譜”,倒不是戰略不靠譜,而是指借口和兵力。
金華衛前身是瀝海衛,原滿編為二萬人,這已經是當初四衛最大的編制,其余各衛只有一萬人,但因為當初瀝海衛是吳爭起家的老底子,又扼著瀝海這個重要位置,所以編制特別大。
但隨著吳爭不斷向北拓展地盤,瀝海的重要性漸漸降低,所以,在多鐸發動紹興戰役失敗后,各衛的編制同時擴大,可被改編為金華衛的瀝海衛,依舊是二萬人編制。
如今被陳勝帶走五千人,厲如海手中,滿打滿算也就一萬五千人了,這還包括三千左右戰前補充的新兵。
做為一府駐軍,勢必不可能全軍離開駐地,畢竟臺、溫兩州還有敵軍盤桓著,稍有不慎,老巣遇險,那就得不償失了。
也就是說,厲如海最多可以配合出兵的兵力,不能超過八千人。
而孫嘉績的處州衛,情況也是如此,二萬編制,有四成是不久前補充的新兵,尋常戰斗或者守城,練練兵也行,可這種攻堅戰,新兵幾乎就是一合即沒。
孫嘉績最多也只能出一萬人,這已經是二衛的極限。
那么,事實上兩衛合起來,也就一萬八千人,與盤桓在臺、溫兩府的清軍相差無幾。
誰都知道,兵力相同的情況下,總是守軍占大便宜的,想在極短的時間內,趁亂收復二府,非常困難,這是第一處“不靠譜”。
第二處“不靠譜”,便是需要尋找的出兵借口。
當然,不是要向清廷解釋,而是要向大將軍府解釋的借口,畢竟,還沒有明令,解除之前吳王的禁令。
而孫嘉績的借口太過……粗糙,他前幾天派出一支小隊,從青田沿水路悄悄進入溫州界,捉了兩條“舌頭”回來。然后就宣稱,清軍“悍然”越界,趁吳王被困淮安時,意圖染指青田。
這借口確實粗糙,是個人都知道,如今臺、溫兩州的清軍,自顧不瑕,要知道從之前義興朝與清廷停戰以來,長長兩年時間,這一萬多清軍,在處州、金華二衛的牢牢鉗制下,哪敢有絲毫動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