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聽著有些邪惡,但,這是事實。
世間蒙頭努力的人多了去了,成功的有幾個?
真正成功的人,在成功之后,分享成功經驗時,才“大義凜然”地倡導努力,其實他私底下或許就是個在海邊撿到貝殼的幸運孩子。
所以,吳爭避戰。
生生向西后撤了二十里,至直河岸邊。
這個戰術,得到了所有將領的一致認可和贊同,當然,將領們是認為大將軍這是要效仿“背水一戰”了。
可吳爭心里想的卻是,這么好的水域河網不加以利用,怕是老天都得砸個雷給自己,另外,吳爭是一顆紅心兩種準備,萬一真打不過,渡河西撤。美其名曰,游擊戰!
就算當時撤退時間不夠,倉促之間跳下河,做為江南籍的士兵,也是占了大便宜的。
……。
事實也如吳爭所料,北伐軍確實沒有成建制渡河的時間。
吳爭在直河岸邊,構筑了三道防線。
不得不說,將士們挖壕溝的速度真不是蓋的,三道南北八里,丈寬、深六、七尺的壕溝,從開挖到完成,僅用了八個時辰,這速度,怎么也得入記錄了。
三道壕溝相互間隔一里,按理說,吳爭的準備是充分的,可戰場永遠不會按照預告的設想演變。
雙方的第一次交戰,都是佯攻。
敵軍以六十鐵騎,緩緩前壓,后面約六百弓弩手,分成五行,輪流交替射擊前行,以兩支各百人游騎護住兩翼,進攻北伐軍第一道防線。
三百步。
一百五十步。
一百步。
密集而連貫的稅前矢如雨點般砸落,可北伐軍防線沒有絲毫動靜。
清軍是認為北伐軍不敢迎戰鐵騎。
可事實上,北伐軍將士是在節省彈藥。
八十步。
五十步……。
第一道防線上,密集的槍聲伴隨著裊裊白煙響起。
吳爭很清楚,燧發槍的子彈,打不穿敵騎鐵甲,最多就是個坑,打斷敵人的肋骨。
可防線上,還是開槍齊射了。
是吳爭黔驢技窮、沒有應對之策了嗎?
當然不是,如果真缺少應對之策,吳爭早就聞訊撤兵,至少得撤到直河東岸,以直河為屏障御敵了。
在直河西岸構筑三道防線,吳爭用意只有兩個字——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