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書友“梁孟昌”投的月票。
可如果運送幾百,經過精心喬妝改扮的人至徐州,那就太容易,就算被沿河清軍監視到,也沒有人懷疑,因為幾乎無人認為,一支幾百人的隊伍,能對徐州城起到怎樣的作用,真要這樣做的,結果只有一個,送死!
這就給了宋安一個極好的機會,以錢翹恭部牽制懷遠阿濟格,以吳爭牽制徐州主力,自己完全可以率幾百人偽裝成一支普通商隊,經運河直抵徐州。
這,就是前面所說的“外力”。
可問題是,宋安這盤大棋,在進行到一半時,被迫中止了。
都說計劃永遠跟不上變化。
這么“完美”的構想,突然胎死腹中,確實讓宋安郁悶。
但,對宋安而言,吳爭就是他的全部,正象他時常說的,“生是吳家人,死是吳家鬼”,離開了少爺,他什么都不是。
正當宋安率十八條商船,裝載了六百喬裝的士兵,從清河啟程,沿運河北上至桃源附近時。
得到長林衛急報,邳州清軍以無辜百姓做人墻,迫使王爺東撤,在直河岸邊,損失慘重,同時敵軍順勢奪回宿遷,并繼續南下的情報,讓宋安不得不臨時改變,中止了他的“斬首”計劃。
宋安隨即下令,全員登岸,在宿遷東南部的崖鎮,設伏阻擊南下敵軍。
……。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冷兵器時代,戰場的王者是騎兵。
而王者中的王者,是重騎兵配上輕騎兵,這就是一個最完美的組合。
有著重騎的攻堅能力和輕騎的機動能力,幾乎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這就象后世的重坦必須加上輕坦和裝甲車一樣。
當然也可以配上步兵協同,但這樣,速度的優勢就會大打折扣。
所以,只有重騎和輕騎的組合,那才叫完美,當然,這指得是野戰、突襲戰。
宿遷、清河雖是城池,但這種小城的城墻,也就不足二人高,對騎兵形成不了什么強大的阻力。
這是敵騎敢于趁勢南下的主要原因。
他們在連續兩場勝利的刺激下,舍棄了步兵,以重騎、輕騎組合,從宿遷迅速南下,目標清河,意圖一戰,洗涮陳錦指揮不力,致使北伐軍渡過黃河的羞辱。
他們的氣焰很高,當然,應該說,這是事實。
八百多重騎,在二千輕騎的掩護下,理論上,足以橫掃黃河兩岸,可謂遇神弒神,佛擋殺佛。
就象這支混編騎兵主將甲喇額真(相當于明軍守備至總兵一級,相當于后世正旅級)呼尼牙羅和,在出發前說的“南蠻子除了耍些小聰明,沒有什么本事……只要咱們一鼓作氣將他們趕下黃河,就可以向朝廷進言,什么火槍新軍,最靠得住的還是咱們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