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書友“緣醒”“HqB”投的月票。
呼尼牙羅和令步兵和弓弩手向兩側河邊迂回,阻截北伐軍渡河,這道命令,直接將這些士兵送入了地獄。
敵人士兵聚攏得太密集了!
不得不密集,因為要阻截北伐軍登陸嘛,手中唯一可以仰仗的弓箭就必須密集,所以人也得密集。
他們為了盡可能地密集,甚至是人疊人地站立,就是面對河面,側身挽弓,這樣可以在同一距離內,站立更多的人,從而使得箭矢更加密集,密集到完美的程度。
確實完美!這是魯之域戰后的贊嘆。
虎蹲炮射程近、威力小,但它幾乎沒有后座力,而且它輕便,任何一個士兵都可肩扛手提。
這也是敵人無法預防到的,北伐軍會在河面的舢板、竹排、木板發射炮彈。
正因為無法預料,戰果才會完美。
三百門炮啊,一分鐘能打四、五發,可想而知,北岸的清軍是如何苦挨到死亡的降臨。
他們逃不掉,三百門炮籠罩的區域,以兩條腿逃,根本逃不出去。
聰明的趴在地上,運氣好的活下來了。
可戰斗才剛剛開始,吳爭的目標不是這些清兵,北伐軍的渡河也不是主攻方向,橋頭的炮火準備也不是為了掩護渡河,吳爭的真正用意,恰好相反——以渡河掩護正面突破!
八門火炮齊射,只能封鎖對岸橋頭數丈方圓,而開花彈彈片對鐵騎的殺傷力不大,這種情況下,想要殲滅鐵騎,幾乎是不可能的,況且,敵人鐵騎不是木頭、蠢豬,見勢不妙還能逃,雙腿追得上嗎?
所以吳爭用了這個連環計,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佯攻突然就變成了真攻!
在敵人驚愕于河邊炮火覆蓋的同時,橋南北伐軍突然向橋面發起了沖鋒。
呼尼牙羅和在震撼之余,反而心中一喜,對岸將領犯錯了!
火槍兵沖鋒,這不是找死嗎?
鐵騎一啟動,能分分鐘教會你怎么做人!
呼尼牙羅和驚喜起來,反敗為勝的機會來了。
“兒郎們……沖!”呼尼牙羅和喊完,拍下鐵殼面罩,策馬率先沖向橋面,其身后鐵騎緊隨。
鐵騎沉重,“嗒嗒”地踩踏聲在石橋橋面上引發起更大的震動聲。
遠離戰場的吳爭在望遠鏡里看到時,感慨道:“這橋也太堅固了些,要是共振垮塌,能省我不少地雷。”
宋安雖然不明白什么共振,但很清楚橋不能塌,所以在邊上聽了苦笑不止,“少爺,橋塌了咱們怎么過河?人過得去,炮怎么辦?攻沛縣少不了這八門炮。”
吳爭放下望遠鏡,慍怒道:“慣得你了?我說說也不行啊?就會抬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