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致遠所部并未出戰,這讓吳爭有些意外。
吳爭得悉之后,隨即下了撤兵命令,令谷亭六百守軍迅速撤回徐州與兗州交界的一處要隘。
此要隘名為湖陵城。
湖陵城并非一座尋常城池,它沒有百姓,僅僅是一處囤兵所在,與拱北城(宛平)差不多。
史記中記載,“項梁擊敗秦嘉,進至湖陵,既而并嘉軍,軍湖陵。又沛公攻湖陵,下之……”這里面的湖陵,就是這座囤兵地。
千年以來,此城一直為軍事要隘。
其實在多爾袞的部署中,此要隘可當三千軍,可惜的是,他的世子和僚屬們,顯然不把村長當干部,根本沒拿沛縣放在眼中。
倒不是說那些僚屬沒眼光,而是人心浮動,徐州城都被占了,朝廷連攝政王都能坑、敢坑,還有什么事做不出來?
于是,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這其中,也只有沈致遠一人,確確實實地在為多爾博著想。
吳爭將守軍撤回湖陵城,合題中之意。
敵人一萬一千大軍,漫山遍野地壓來,六百守軍,都不夠給他們塞牙縫。
關鍵是,谷亭是個小鎮,且四面皆通,一旦敵軍近前,三面可攻,這樣的小鎮,就算派出援軍,也是杯水車薪。
將戰場選在谷亭東南的湖陵城,是經過吳爭與眾將再三斟酌的。
湖陵城有地形優勢,其東面臨水,名為昭陽湖,再東就是大運河。
也就是至少東面不會被敵人圍攻,反而,可以成為北伐軍一道另類的補給通道,亦或者撤退路線。
這是一顆紅心兩種準備,吳爭絕不狂妄到,認為可以一戰擊潰三倍于己的敵人,何況沈致遠那三萬新軍,可都是多爾袞用了兩年時間,數百萬兩白銀打造出來的純火器軍。
或許在火槍、火炮等武器的射程、精準度上,北伐軍領先一些,可有史以來,只要武器不隔代,些許的差距不足以影響戰斗的成敗,這是定律。
吳爭最后定下的作戰方略是,先回撤誘敵,然后在湖陵城打敵人一記悶棍,挫其士氣,然后撤退至沛縣,再打敵人一次阻擊戰。
而真正的決戰地,設在徐州城,這是常理,有堅城不依靠,有便宜不占,那就是黃八蛋!
戰爭的指導思想,與打架共通。
揚己所長,避敵之強,真要硬撼強敵,除非是有十足碾壓的把握,否則,就是愣頭青,不死沒天理。
開戰之初,一切有條不紊。
六百守軍早于清軍進攻之前,就開始撤退,清軍也一步一個腳印地穩穩推進,直至兵不血刃,拿下谷亭。
清軍甚至以為,北伐軍怕了。
面對三倍之兵力,豈有不怕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