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此戰清軍的主將,名為濟席哈。
濟席哈富察氏,正黃旗人,其承襲其父蔭,清廷初授其為牛錄額真。
在關外時,就以作戰勇猛,屢立軍功,敘功升正紅旗梅勒額真。
入關后,在多鐸麾下效力,與陳泰共同征討福建鄭森,連克長樂、連江、同安、平和等諸縣,回京后,進世職二等阿達哈哈番(爵位),次年,擢尚書(掛職虛銜),進世職三等阿思哈尼哈番。
此次隨多爾袞南下,一直戍守在多爾袞身邊,沒有參戰。
所以,這次濟席哈為主將,是他自己執意堅持,從沈致遠手中奪來的。
也是,軍中講究的是資歷。
沈致遠投清尚不足三年,只是訓練了一支新軍,打過的仗,也就是增援英親王阿濟格蒙古平叛。
這哪能和濟席哈這樣的沙場老將相提并論?
在濟席哈那些滿族將領看來,沈致遠這小南蠻子,無非是長了張好看的小白臉,有幸娶了攝政王的閨女,入了多爾袞的眼罷了。
將沈致遠定為“輔政”,這讓滿族將領十分不服。
可不服也沒有辦法,誰讓沈致遠手中掌握著三萬新軍呢,也就是說,此時兗州的實力,沈致遠才是大拇指。
所以,滿族將領是憋了股勁地想要長長臉,打壓一下沈致遠的氣焰。
十幾個滿族將領聯名提議,由此時駐兗州的八旗軍來打這一仗,多爾博開始不同意,但在沈致遠的勸說下,答應了。
也對,清軍將領中,不乏善戰之人,通過復盤吳爭北上的數戰,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吳爭不會打仗、不識兵法、調度荒謬之極……之所以能打贏,實在是運氣太好。
這話是不是很熟悉?
多爾袞曾經也是這么評價吳爭的。
這個結論被所有人接受,也對嘛,不能長他人志氣,滅了自己威風不是?
但有一點倒是沒錯,吳爭不會打仗。
準確地說,吳爭指揮能力甚至不如張國維、方國安等人。
吳爭這五年間,能打出一片天地,制造出一個“不敗戰神”的神話,全在于他多普通人五百年的閱歷。
方向正確,過程其實并不重要,不是嗎?
譬如,吳爭選擇紹興,看起來是一種錯誤,紹興府三面受敵,無堅可守等等諸如此類的缺陷,更甚者指其為亂世之中的死地。
可事實上,真正的死地是閩粵,清軍早已從湖廣南下,主力都在那,而鄭芝龍的投降,直接將閩粵拱手讓給了清軍。
相較于史上紹興府一年便亡,隆武撐過了兩年嗎?還不是一年不到就亡?
但正因紹興府不起眼,并非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清軍在紹興、杭州等地的駐軍不多,形成了一個兵力真空地帶,再加上江西被忠貞營一鬧,好嘛,杭州駐軍全調往江西了。
這就給了吳爭一個最好的崛起機會,這是其它地方不可能有的機會。
而吳爭確實不是軍事天才,在改變了江南實力格局之后,他迷茫了。
他將北伐的困難無限地放大,不是他怯戰,而是他已經無法預料歷史的進程,因為他已經改變了一部分進程。
為何要殺多鐸,為何要囚禁博洛死活不放,甚至連再多的贖金也不松口?
為何一聽說多爾袞在徐州,拼死也要來見見他?
其實用意只有一個,吳爭忌憚這三人,須除之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