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吳爭肯定是不會公開承認的。
不北伐的真正原因,也并非是權力、利益的瓜分,而是吳爭一直在等待一個契機,歷史中的契機。
可直到眼下,這契機一直沒有出現,這讓吳爭心里不由得忐忑起來,天意難違嗎?
簡單地說,吳爭由最初的預言者,漸漸變成了一個物實者,這是一種從戰略向戰術的演化,是一種退步,也是一種無奈。
這就造成了時至今日,在意外獲得了徐州之后,吳爭依舊在猶豫著,是不惜一切代價占徐州,還是從清廷那得到豐厚的“賠償”,暫時放棄徐州。
濟席哈卻沒有這樣的擔憂和顧慮。
將領和主帥之間的差別在于,一個是戰略,一個是戰術。
很顯然,將領去評價一個主帥是片面的,這就象一個縣令評價一個宰執的政令一樣,站的高度不同,結果自然是謬誤的。
所以,從一開始,濟席哈就錯了,錯得很離譜。
或許是藍拜、濟席哈等滿族將領想要給沈致遠一個下馬威吧。
濟席哈下令,強攻湖陵城。
……。
湖陵城確實不能算城,方圓不過六、七里。
南、北兩座城門,貫穿了整個城池。
墻不高,一丈二尺上下,不厚,唯南北城樓可能部署守軍。
這樣的城池,如果在往常,面對上萬大軍的來襲,幾乎就是一處死地、絕境。
不說別的,就以清軍三千弓弩兵,就可以覆蓋半個城池,怎么守?
但如今不一樣,北伐軍有炮,當然,這種城池是無法部署野戰直射炮的,真要勉強放置上去,不用敵人攻,一開炮,自己就得將城墻給整塌了。
所以,六磅炮早已部署到徐州城防,湖陵城只有百門虎蹲炮。
火力會不會太稀松了?
魯之域也這么問過吳爭。
吳爭當時的回答是,“沒讓你堅守十天半月的,要強火力做什么……沒得城一失守,將炮白白便宜了敵人。”
聽聽,聽聽,還沒開戰呢,就想著守不住了,敢情就沒打算真的守。
但吳爭沒有說完整,事實上,湖陵城一丈二尺的城墻,已經將敵軍騎兵整個地廢了。
又不是天兵天將,沒見到能跨越一丈二尺高障礙的馬吧,真要能跨越,那鐵定不是戰馬,是飛馬了。
那就不用打了,直接出海,做鹿鼎公釣魚去吧(自封)。
所以,北伐軍在湖陵城不適用六磅炮,清軍同樣無法用騎兵,這一仗,從一開始等于閹割了雙方的強項。
那還打什么?
打氣勢!
如果任由敵人從谷寧一路凱歌至徐州城,士氣會高漲到不可擋。
而己方士兵和民眾是無法理解的,他們認為北伐軍在退卻,不敢擋敵軍之鋒芒,這樣此消彼漲,仗就難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