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汝霖、張國維、張煌言、莫執念面面相覷。
莫執念遲疑著,問道:“可二萬北伐軍北調,萬一引起清廷強烈反應……?”
吳爭抬手阻止道:“莫老啊,你認為孤治理五年的江南,尚不及內亂紛起的清廷嗎?財政司的窘迫蓋過清廷的財政窘迫程度?”
莫執念一愣。
“咱們打不起,清廷就打得起了?”吳爭隨意地一揮袖,“不,他們更打不起。西北大順軍正在蠶食陜甘,吳三桂等部自保有余,回援無力。大西軍及高一功部攻入閩粵,清廷更是焦頭爛額,若不是本王調金華衛助閩地清軍一臂之力,恐怕半個閩地,已經入大西軍之手了……。”
這話讓在場眾人微微頜首認可,就連莫執念也不例外。
正是因為金華衛“助”閩地清軍一臂之力,才在長汀擋住了高一功部的東進。
當然,誰都明白,這是吳爭定下的謀略。
光復閩粵,掃蕩二地清軍,其實只是舉手之勞,可如果迅速光復了閩粵,反而讓清廷解脫了。
斷臂方可求存。
只有讓閩粵清軍繼續存在,才能讓清廷陷入泥沼不可自拔。
清廷想主動棄閩粵,肯定舍不得,也無法向治下軍民交待。
可不棄閩粵,被建新朝和大西軍完全阻斷了陸地交通,清廷想救閩粵清軍,談何容易?
而二地的賦稅,肯定是無法北運了的,清廷唯有通過建新朝控制的運河段,給予閩粵清軍艱難的補給,可這樣一來,有“雁過拔毛”之稱的吳爭,能不截留一半?
這就是吳爭謀劃的變相的“圍點打援”策略。
讓閩粵清軍存在著,拖垮清廷,至少讓清廷不斷失血、沒有機會舔拭傷口,直到最后油盡燈枯,不費吹灰之力光復失土。
吳爭繼續道:“本王斷定,清廷不敢與我開戰。整編了鄭家水師之后,沿海數千里海岸線,皆在我水師的掌控之中,清廷新組建的號稱戰艦百艘的大清水師……呵呵,沒有一年半載,怕是還出不了大沽口,清廷是不是得擔心,一旦惹惱了本王,本王麾下水師一舉登陸天津衛,諸公啊……到時本王若開口,可不是千兒八百就能打發得了的了……。”
這話引得眾人一陣大笑,也對,這話太長心氣兒了,雖說誰都明白,在清廷大肆修筑大沽口炮臺群后,水師要登陸天津衛不是容易的事,可道理還是這個道理,水師真要血拼一場,拿下大沽口的成算還是不小的。
之所以不這么做,理由只有一個,最大限度地保存己方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