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長的話往往比縣太爺更好使,這也是每一任縣令到任,最先要拜訪的就是當地豪門宗族。
只有與這些大宗族搞好關系,才能保自己一任平安、順利。
原本,織造司分支的設立,太平府諸縣宗族是不會有太大反彈的,因為也沒有人敢于無故去挑戰吳王的威嚴,這不是找死嗎?
可任何事,一旦牽扯到了利益,簡單地說,就是銀子,那么,再大的威嚴,都可以被無視,包括皇權在內。
織造司的工錢開得太高了,杭州織造司的織女薪水,在江南就是一個傳奇。
每月高達數十兩,甚至近百兩的薪水,這簡直就是一種原罪。
這使得江南百姓,咬著牙地去多生,發瘋似地生,為得就是生一個女兒,養到十一歲,學織繡,然后在出嫁之前,為家里賺足之前不敢想象的財富,這間接地造成了三年之中,江南大量的新生兒誕生。
當然,這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宗族不樂意了,豪門不樂意了,官員、商賈們自然也不樂意了。
宗族不樂意是因為,織女因為要織繡,造成了婚配年齡的延遲,而且是大幅延遲,江南民眾生活富裕,女子婚配年齡本就相對晚一些,一般在虛歲十六至十八之間,可如今,織女的普遍婚配年齡拖延到了二十歲之后,甚至二十四歲。
二十四歲,這對于正常婚配來說,已經是兩、三個孩子的母親了。
訂了婚的夫家,沒有人樂意迎娶這樣大年齡的女子入門,因為,織女未出嫁之前,所賺的銀子皆歸女方家中,與男方無關。
可早已經三媒六聘訂了親的男方,付出了彩禮,卻需要等待五、六年,甚至七、八年才能娶回媳婦,利益的沖突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而宗族,永遠是站在男方這邊的,屁股決定了立場,父系社會嘛。
這就是第一個矛盾。
豪門、商賈不樂意,自然也是因為利益,但不同的是,他們主要是因為雇工越來越難找,不管是種田還是興辦工坊,首要的就是勞力,每戶男丁成為雇工,那么家中女子就得頂半邊天了。
織造司分支的開設,打破了太平府勞力的平衡,不但男丁難求,如今,連女子都難求了。
幾天一價,甚至一天一價的勞工薪水,直接導致了用工荒。
這是第二個矛盾。
各州縣官員也不樂意,當然也是利益。
太平府及所轄周邊州縣,隸屬朝廷,體制依舊。
官員的考評,主要還是體現于糧賦、人口及治安的政績。
那么,宗族不穩,帶來了糧賦、人口的失控,豪門、商賈不穩,引發賦稅、治安的失控。
這是第三個矛盾。
綜上所述,三個矛盾導致了織造司太平府分支不得不與各方利益訴求者達成一個私下協議。
那就是,織造司需要雇傭當地織女,必須由宗族及當地官府同意,方可雇傭。
原本,這是件好事,平衡了各方利益,也同樣使得織造司可能順利雇傭到足夠的人手。
可有句話說的好,人多的地方就有錢潮,錢多的地方自然會滋生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