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書友“有水一川”投的月票。
天長是個小縣,原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為紀念自己生日千秋節而特設的一個縣。
千年以來,它的歸屬時常變化,至明洪武年間,隸屬鳳陽府泗州轄下。
這樣一個小城,甚至容納不下三千人馬。
就更不能據城死守,以抗阿濟格來勢洶洶的大軍了。
所以,被陳勝留下,名為“山賊”的千余將士,接戰不利之后,無奈做出了選擇,向東城門鄉、北阿鎮方向轉進。
城門鄉、北阿鎮位于鳳陽府與揚州府交界處,也就是說,過了這兩地,這支殘部就可以進入揚州府地界,由此脫險。
而阿濟格同樣沒有與北伐軍打一場決戰的意思,他更多的注意力還是集中于被李過占據的定遠。
這支“山賊”殘部的退卻,讓阿濟格志得意滿。
在他看來,收復天長,不僅僅是一場戰術勝利,更是一種功績,向清廷邀功的功績。
所以,阿濟格并沒有下令斬盡殺絕的意思,但戰場上,帥令未必一定是將令,否則,也就沒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了。
清軍并沒有停止追擊,不但沒有停止,反而發瘋似的緊咬不放,如果不是水路眾多、地形復雜,以清騎的速度,早就將這支殘部連鍋端了。
那為什么清軍會如此恨這支殘部,非要斬盡殺絕呢?
其實很簡單,打出火氣來了唄。
這支陳勝留下的部隊,由于要喬裝成“山賊”,所以沒有裝備此時北伐軍的制式火槍和火炮,他們的武器混亂不齊,刀、劍、弓、弩、棍棒,還有不少的火銃和火藥,甚至還有幾門銹蝕的火炮。
這些武器,大都是陳勝所部打掃戰場和戰時繳獲敵人的戰利品,可北伐軍肯定用不上了,所以,陳勝主力撤退時,一股腦地留給了這支軍隊。
陳勝當時并不是有意為之,而是這些個雜伙什帶回去不順手,他也不知道,結果這些家伙,愣是用這些“垃圾武器”,硬生生地差點打殘了來犯的三千清軍,如果不是清軍后軍趕到,說不定還真在天長打成一場大捷了。
這支留下的軍隊主將和副將,是黃大淳、黃大洪兄弟。
說起這兩兄弟,還得說起他們的父親黃毓祺。
黃毓祺是抗清名將,特別是在江南,有很大的聲望。
義興朝建立,年老的黃毓祺歸入朝廷,雖自己沒有被重用,賦予實職,但朝廷重用了他的三個兒子,也不算虧待了。
黃毓祺長子黃大湛被授禁軍指揮使,黃大淳、黃大洪就在長兄麾下效力。
原本一門忠烈,也算是亂世之時,一斷佳話。
可天有不測風云,義興帝朱慈烺在應天府暴發反亂,吳爭遭受不明追殺時,選擇了將錯就錯,下旨令禁軍指揮使黃大湛率軍追殺吳爭。
這樣一來,黃大湛就為難了,一邊是君命不可違,一邊是黃家大恩人,怎么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