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忙中偷閑,在出發前回了趟家,征求老父意思。
不想,黃毓祺對長子說了一句話,“……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這本就沒有什么可指責的,你也不必為難,依旨意去做就是。至于黃家存亡,全在天意,強求不得!”
得到父親指示的黃大湛,對吳爭進行了追殺。
而黃毓祺在兒子離開之后,涕淚交流,面北跪泣道,“……敵軍尚還占據大勝關,陛下就開始鏟除異己、誅殺功臣……可以想見,大將軍一死,義興朝內亂必起,北伐軍之軍勢,豈是京軍可匹敵的?而我黃家,殺當朝郡王、大將軍,必在北伐軍誅殺名單之首……臣有愧啊,王爺光復應天府,把臣從韃子牢獄中救出來,可臣,竟讓兒子去殺他,這是什么世道啊……臣盡心,也盡力了,先帝啊,臣來見你了。”
一條褲帶甩在房梁。
抗清名臣黃毓祺,于當日亥時三刻,懸梁自盡,終年七十一。
那邊黃大湛卻混不知情,依舊在率軍搜捕吳爭,可他的兩兄弟黃大淳、黃大洪,卻不贊同父親和兄長的決定,站到了吳爭這一邊。
黃家,由此撕裂開來。
最后,追殺失敗,黃大湛為了黃家和兄弟脫罪,飛身撲刀,選擇了自盡。
而黃大淳、黃大洪正式歸入吳爭麾下效忠。
三年間,黃家兄弟一直在北伐軍中擔任副將之職,倒不是吳爭故意給他們穿小鞋,而是他們的資歷還遠遠比不上象陳勝、厲如海等人,就更不用與張國維等人相比了。
而這次,是他們主動向陳勝請命留下的,其實道理很簡單,富貴險中求!
行伍之人,如果貪生怕死,絕對在軍中走不下去的,特別是象北伐軍這樣有著遠大目標的軍隊,更不會養閑人。
在清軍來犯之前,已經在天長周邊經營不少時候的黃家兄弟,確確實實對天長做了一些防御準備,不僅僅是天長小城,而是對天長以南冶山附近,都做了一些準備。
所以,當清軍來攻,雙方在天長一番激戰之后,黃家兄弟肯定是頂不住的。
可撤退,又遠不及清騎速度快。
有了預先布置的黃家兄弟,率殘部向南撤退。
清軍一時摸不清他們的意圖,因為清軍認為,這支潰軍應該向東撤,進入揚州府,才能脫困。
就因為這一躊躇,給了黃家兄弟與敵拉開距離,向冶山方向轉進的時間。
也正是這一段時間,清軍不但喪失了殲滅這支殘部的最佳時機,更將自己陷入了埋伏之中。
黃家兄弟是久戰老兵,加上所率將士是陳勝麾下的原瀝海衛,他們在通往冶山的道路上做了些手腳。
陳勝之前留下的幾門繳獲的火炮,被他們找鐵匠熔了,幾百斤一門的鐵炮,硬生生熔成了無數的鐵蒺藜,因為趕時間,做工異常的粗糙,可粗糙有問題嗎?沒有,越粗糙,其實殺傷力越大。
原本,按冷兵器的戰法,對付騎兵,是道上撒鐵蒺藜,再在上面施以浮土掩蓋,待騎兵前來,這馬蹄一踏上去,戰馬就失控了。
可現在,他們在道路兩側挖淺溝,夯實溝的底部,鋪上油紙,以火藥填之夯實,再在上面壓撒鐵蒺藜,二、三里的道路,愣是用光了二千多斤的鐵蒺藜。
這就是個坑,巨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