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長吁一口氣,可他們完全沒有想到,他們事實被打臉了。
吳淞衛幾乎每個時辰,就會對城內打上一輪炮擊。
而且是群炮齊射,直射炮的“隆隆”聲,應和虎蹲炮的“通通”聲,一旦射擊,就連成一片,一打就是半個時辰,那玩意,可不是尋常心理能承受下來的。
如果不是濟席哈、藍拜下令封堵城門,南城方早就被轟成稀巴爛了。
只是海州城墻確實厚,除非在城角埋巨量火藥,靠火炮是轟不穿的。
可齊射火炮的震懾力、恐嚇力,是無以復加的。
于是,在炮擊的第六天午夜子時剛過,海州城內,一場預謀已久的兵諫發生了。
兵諫的清軍并不反朝廷或者反嗣親王多爾博,他們只想痛快地出城拼殺,而不是窩在城內等死。
參與兵諫的人數并不多,僅一百多人,原本這樣的人數,是無法靠近濟席哈、藍拜二人的臨時行轅的。
可問題是,這百多人,正是出自二人的中軍營。
堡壘永遠是從內部攻破的,都說家賊難防啊。
誰能想到,待遇最好、忠誠最佳的中軍營會發動兵諫。
好在中軍與臨時行轅終究還有一段距離,兵諫的時辰也不對,他們掌握了親衛營換防的時間,卻掌握不了濟席哈、藍拜二人的夜生活時間。
那一夜,濟席哈、藍拜二人湊在一起,正推杯換盞、飲酒作樂。
兵諫時,混亂一起,就被二人警覺了。
二人隨即調動身邊數十親衛,愣是在臨時行轅門口,用密集火槍齊射,堵住了“叛軍”。
亂槍聲首先驚動了濟席哈、藍拜二人的親衛營,于是,一場“叛亂”就這么被平息了。
但問題來了,怎么處置沒死的數十“叛軍”?
殺或者放,亦或者借口首惡已誅,余者不究?
顯然,濟席哈、藍拜二人遠沒有那么大度,他們震怒于中軍營居然“叛亂”,隨即異口同聲地下令,立斬不赦!
許多時候,一件小事可以引發一場大亂。
濟席哈、藍拜絕對屬于是沒頭腦的滿人。
按理說,在這種被壓著打的防御戰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平息“叛亂”之后,就應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過了難關再說。
至少,也得等援軍到來,然后再來清算這些“叛軍”,到時大局已定,就算有異己者,也翻不起什么浪來。
可惜,這二人肯定是想不到這些的,他們認為“叛亂”平息,局勢已經在自己掌控之中,愣是在凌晨時,當著許多中軍營將士的面,斬殺了這數十“叛軍”。
當時,行刑場內,一片寂靜,可憤怒和怨恨已經開始聚集。
無數的眼睛里,流露出怨恨的火苗,一點即燃。
他們所效忠的,以前是多爾袞,現在是多爾博,濟席哈、藍拜,算個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