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書友“清明小道友”、“神語者之王”投的月票。
這支“叛軍”雖說只有百多人,可他們來自中軍營,這些可是實打實的旗人子弟,不管是他們,還是父輩,都是追隨多爾袞從關外打到關內的功勛子弟,他們人數不多,可代表著城中許多旗人的利益和訴求。
譬如他們執意出城迎戰之事,這就是大部分旗人的訴求,只是許多人考慮到家族,沒有參與罷了,并不代表著他們不認同。
所以,濟席哈、藍拜下了斬殺令之后,兔死狐悲、唇亡齒寒,一場原本不大的“叛亂”,迅速變成一次大規模“營嘯”,并就地漫延開來。
中軍營首先開始向漢人營挑釁,然后動刀。
漢人營開始不敢反擊,四下潰逃,可等到發現這些旗人緊追,大有不死不休的意思,于是,開始反擊。
漢人營人數多啊,一旦開始反擊,局勢慢慢開始扭轉。
聽到消息的濟席哈、藍拜大驚失色,到這個時候,他們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
經過短暫的商議,二人將自己所屬親衛私軍合攏一處,組成一千多人的彈壓隊,一面彈壓,一面對外宣稱,已經決定出城迎戰明軍,各營各回駐地,若滯留街道上,立斬不赦之類的話。
這樣一來,明面上安撫了中軍營,隨著中軍營追殺漢營的行動中止,漢營也慢慢退去,返回駐地。
可這場營嘯,產生了極大的惡劣后果。
原本城中同一陣線的軍隊,因雙方拼殺出現了不小的傷亡,產生了裂隙。
這種裂隙,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彌合的,特別是漢人心里的陰影是巨大的,他們生怕滿人什么時候突然又向自己揮刀,如果是戰場上,被他們從背后揮刀,怕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這種陰影侵蝕著他們對滿族本就不多的忠誠。
可濟席哈、藍拜還沒有意識到這種危險,他們只是在緊急商議,安撫了中軍營之后,是否按照承諾出城迎戰。
在反復地商討和確認之后,濟席哈、藍拜二人終于決定,按承諾出城迎戰。
但出城,并不是出南門,而是北門。
因為二人有大將之風,契合了孫子“未戰先慮敗”的兵法,二人認為,萬一戰事失利,己方騎兵可以原路返回北門入城,敵軍就算追擊,也只能尾隨,只要在城墻上布置妥善,以己方騎兵的速度,一定可以先一步敵軍騎兵退入城中。
次日凌晨,海州城北門,三千六百清騎魚貫而出,然后轉身,分兩路撲向南門外,一路直擊吳淞營炮兵陣地,另一路準備迎戰風雷騎并進行拖滯,以掩護前路突襲敵軍炮兵。
……。
此時海州城爆發戰斗并不是孤例。
鳳陽府定遠城中,廣信衛指揮使李過和劉體仁,在接到吳爭的申飭書之后,不得不作出選擇。
是假戲真做,脫離大將軍府獨立,還是遵從大將軍令,對鳳陽城發起強攻。
前者一開始就被二人共同否決,原因很簡單,投敵,他們做不到。
李自成的在天之靈和死于清軍之手的數十萬大順軍將士亡魂,都不會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