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果不投清,僅占據一個小城的廣信衛,怎么在夾縫中生存?
那么不用選了,遵令行事即可。
可問題是,鳳陽城至少有三萬以上的清軍,且是阿濟格駐地,西懷遠、東臨淮,皆駐有不少于二萬敵軍,形成東西側翼。
以廣信衛一衛之力,強攻鳳陽城,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李過、劉體仁糾結于,這是不是吳爭故意借阿濟格之手,使雙方拼個兩敗俱傷,來消耗廣信衛的實力。
二人躊躇多時,想不出一個兩全之策,只能一咬牙,先打了再說。
不過二人還是多了個心眼兒,他們確實是進攻了,可目標選在了臨淮。
原因很簡單,臨淮與鳳陽城距離不遠,且在鳳陽城東側,如果進攻鳳陽城,那么廣信衛必受懷遠、鳳陽、臨淮三個方向的合擊,廣信衛肯定抗不住。
如果選擇進攻臨淮,那么,最多就面臨臨淮與鳳陽城兩路,與三面受敵相比,兩面受敵那是輕松不少了,況且,廣信衛可以向東泗州撤退,泗州與揚州、淮安接壤,到時脫離應該不成問題,總比全軍覆沒要好太多了。
關鍵是,從理上說,李過二人并沒有抗令。
因為鳳陽和臨淮二城敵軍幾乎是同聲連枝的,不管攻哪城,都會引起連鎖反應,這就讓李過在吳爭面前,有了分辨的可能。
于是,廣信衛全軍出動,李過親自率一部,強攻臨淮,而劉體仁率一路,進攻東濠水東岸,如今被清軍占據的原明飛熊衛駐地,以策應李過,隨時為李過東撤斷后。
由于之前李過與阿濟格之間眉來眼去,雙方士兵相互“團建”,感情“日新月異”的進展,如今廣信衛突然翻臉,惡顏相向,直接打了清軍一個措手不及。
飛熊衛駐地三千清軍,被劉體仁以超過三倍的兵力圍殲。
就象李過自己也承認,吳爭并沒有虧待過廣信衛,按廣信衛編制人員,火槍、火炮的換裝早已完成,所缺的,只是后面擴編的那部分兵員裝備和李過、劉體仁借機擅自擴編的近萬人裝備。
而此次進攻,李過、劉體仁心里已經有了準備,李過帶走了所有重炮,而小炮全留給了劉體仁。
因為臨淮是堅城,而飛熊衛駐地,小炮就能掃平。
近六百門的虎蹲炮,用了僅僅一個時辰,方圓三里地的飛熊衛駐地幾乎直接被蕩平。
劉體仁甚至連清掃戰場的命令都沒下,迅速下令,全軍調頭,撲向西面原明英武衛駐地。
阿濟格在飛熊衛、英武衛駐地各駐扎了三千人,用來防范李過。
當然,在阿濟格看來,李過缺少進攻的勇氣,最多只是根刺,成不了威脅到性命的刀。
可惜,阿濟格并不真正明白,李過與吳爭之爭的僅是權利的爭執,可對滿人,那是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
飛熊衛駐地三千清軍,一個不留。
倒不是劉體仁不想留,實在是留不得。
一是時間太急,二是萬一走漏了風聲,短時間攻不下英武衛駐地,那么,必會被從鳳陽城聞訊趕來的清軍所拖滯,為李過斷后從何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