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象他一直在說的,只要此時還在抗清的,那就都是友軍。
所以,李過、劉體仁所懷疑的根本不存在,甚至吳爭從沒想過這點。
那么吳爭難道是謀略缺失,想不到以廣信衛一衛之力強攻鳳陽,是必死無疑的自殺式進攻嗎?
當然想到了。
可吳爭依舊如此安排,為什么呢?
這就得從吳爭部署這個局開始說起。
解決了“諸番聯合艦隊”和鄭森水師之后的吳爭,有些后悔起與清廷停戰了,但這種后悔是間歇性的,吳爭既想安定因財政窘迫引發的內部不穩,又想給已經堅持了六年抗戰的江南百姓休養生息。
民眾確實太苦了,吳爭在這幾年中,刻意營造出來的虛假繁榮,欺騙了太多的人。
吳爭拋出一個又一個超時代的構想,畫出一個又一個令人垂涎欲滴的大餅,譬如減免賦稅、修建松江新城等等,目的無非是引導民眾對自己的擁護和誘惑那些巨商為自己所畫的大餅出資。
其實這要換在后世,基本上人都知道,這是個龐氏騙局,它的最根本支持,就是北伐軍軍力,只要拳頭夠大、夠有力,就能使人相信,我說的,就是對的,我承諾的,就能實現。
吳爭再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初到紹興府,沒人、沒錢、沒權,基本就是個三無份子。
想要迅速聚集起一股可以與清廷對抗的力量,談何容易?
好在大明朝國窮民(一部分人)富,民間的財富,甚至到了令人嘆為觀之的地步。
面對著國破家亡,這些隱匿在民間的巨大財富,沒有一文用在了抗清大業上,而是被那些聚斂的明官、明將、奸商,車拉船載地運向北方,為的,就是換一家家全或者買爵鬻官。
吳爭心想,與其便宜了清廷,不如拿來自己先用用。
這才有了莫氏錢莊,再有了江南商會,直至漢明銀行出現。
可這些,只是將民間財力用一種比較“優雅”的方法匯聚,并不產生實際的物質。
于是有了連綿百里地的軍工坊。
可這是飲鳩止渴,軍工坊的產品,無法用于再創造,武器的職能本身就是破壞,根本不可能做到再流通和錢生錢。
可沒有時間發展生產,吳爭想了個另類的辦法,那就是減免農稅。
將社會最底層的人解放出來,使得他們盡量免受于“龐氏騙局”被拆穿時被波及傷害。
將他們負擔的壓力轉向承受力相對較強的商人階層。
可為了安撫商人階層,吳爭不得不抬高商人的社會地位,并將一部分壓力引向沿海經商的番商,這最后就引發了“諸番聯合艦隊”之事。
說到底,一切都是為了穩定。
吳爭在兩三斟酌之后,決定來一出李代桃僵加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
去江西的目的,就是如此。
相較于自己麾下北伐軍承受重大傷亡,吳爭更傾向于讓廣信衛去承擔重任。
而李過兒子的自盡,恰巧給了吳爭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這局自然而然地付諸行動了。
以廣信衛為誘餌前出,吸引鳳陽府阿濟格大軍,最好將徐州、兗州多爾博大軍也吸引過來,在鳳陽府形成一個戰略僵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