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吳爭就可實施第二計劃,那就是曾經吳爭夸過陳勝,在天長留下了一支軍隊。
以天長為據點,蠶食泗州,形成對阿濟格大軍的兩面合圍。
再加上廖仲平的左營和夏完淳的建陽衛,四路大軍,足以對阿濟格部分割包圍,然后切食之。
但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初時勢單力薄的廣信衛孤軍,必須有一個“明正言順”的理由北向,否則,阿濟格豈能容李過占據定遠這座小城?
讓清廷、阿濟格降低敵意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廣信衛反叛,以一支不屬于任何勢力的叛軍進入鳳陽府,阿濟格自然是想收編它,而不是殲滅它。
這樣一來,廣信衛就能以定遠為跳板,直接向鳳陽城發起強攻,而不需要從千里之外開拔。
誰搶占了戰爭的突然性,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還有一句話,先出手為強,后出手遭殃。
兩軍對壘,如果征兵、宣戰,大張旗鼓,對方一樣可以照樣畫葫蘆。
這就造成了戰爭的長久和傷亡的急劇上升。
而這,以大將軍府眼下的財力,承受不起。
只有速戰速決一個辦法,一場規模足夠的大捷,才能重建民眾、商賈對財力枯竭的大將軍府的信心。
但吳爭沒有想到的是,多爾博突然進攻海州。
這一步之差,差點使得吳爭所有布局破產,因為一旦進攻海州的大軍順勢南下,淮安、揚州便會淪陷。
已經將主力調向長江沿線的北伐軍,難以短時間聚集起至少得五萬人以上的一次軍事行動。
那么,吳爭就只有放棄所有布局,重新打一場江北大戰……第四次江北大戰了。
好在蔣全義雖然敗了,但所部英勇頑強的抵抗,也震懾了濟席哈和藍拜,加上錢翹恭不著痕跡地在海州城南小勝了濟席哈和藍拜一把,差點將二人俘虜了,這使得濟席哈、藍拜再無勇氣南下,而是決定保住勝利果實,不再貪多嚼不爛。
當然,沈致遠將新軍帶回滋陽,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原因。
當消息傳來,吳爭終于松了口氣。
原來的布局不必廢棄,只須稍加修改就成。
這才有了吳爭在繼派遣史坤之后,又派了池二憨向天長增兵。
也有了吳爭嚴厲申飭李過、劉體仁戰場抗命,勒令廣信衛立即強攻鳳陽城的命令。
魯之域有了足夠的時間北上與錢翹恭會師、吳淞衛余部進駐云梯關、通州駐軍向鹽城方向運動,而第一軍三萬主力,在鐵路的日夜運載下,已經抵達吳淞口,正在渡江。
吳爭對布局的改動,非常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