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城,戰火已經持續了近半個月。
從開始北伐軍進攻,到如今北伐軍守城。
主客易位,戰斗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城外,從臨淮、鳳陽城趕來的清軍,已經高達二萬之眾,可城內,池二憨、史坤、黃大洪三部分加起來,此時已不滿六千人。
城外清軍集結了不下十門三千斤紅夷大炮,對盱眙西門是日夜狂轟濫炸。
好在黃大洪見機快,早下令用土木封堵死了城門。
而清軍紅夷大炮是直射炮,就算抬高炮口,也無法象曲射炮那樣對城內進行準確射擊。
這就使得城外大炮,也僅僅只能轟擊城樓、城門、城墻,無法對城內守軍的有生力量進行殺傷,更多的,是對城內守軍的威懾。
西城門在連續的戰火荼毒下,早已傷痕累累、殘破不堪。
可六千對二萬,近半個月愣是沒讓敵軍攻入城內,這不得不說說兩軍的對比了。
守軍這邊不用多說,池二憨、史坤所率的是號稱北伐軍最精銳的第一軍。
這支軍隊,一直被吳爭視為“禁臠”,向來不輕易示人。
清廷想要了解它,往往只能旁敲側擊,從細微處去猜測和預判。
譬如兵員的組成,糧餉的多少,火器的普及程度等等。
但這次,第一軍在盱眙城牛刀小試,僅半天功夫,輕松拿下了有二千清兵防守的城池,火力之密集、士兵之勇悍,已經被趕來增援清軍獲知。
而之后長達十多天的搏殺,讓城外清軍越來越沒自信,能輕易攻下這座并不大、也并不堅固的小城池。
那么,城外清軍真敢無視阿濟格帥令,消極殆戰嗎?
這還得從這支清軍的主將說起。
眾所周知,阿濟格此時擁有的十萬大軍,最大的組成部分是原徐州八萬駐軍。
這八萬駐軍良莠不齊,其實是一個當時降清明軍的大雜燴。
山西、陜西、河南、山東,以及湖廣、江浙,只要沒什么意外,清廷就將這些降軍往徐州囤積。
自古以來,徐州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清廷之所以這么做,一是徐州離京畿不遠,萬一有事,便于彈壓。
二則,清廷當時已經有了蠶食整個華夏的打算,將這些軍隊囤于徐州,便于向各個方向派兵。
而這八萬人中,并不包括象姜瓖這樣追隨阿濟格多年的降軍。
譬如,這八萬人中,兵力最多的就莫過于清廷一等精奇尼哈番(相當于子爵)的左夢庚所部。
左夢庚,原明名將左良玉之子。
在他爹左良玉死后,愣是率他爹二十萬舊部降了清。
從他為惡的程度,完全不下于臭名卓著的“大漢奸”吳三桂。
吳三桂降清,多少是因為他當時所處的位置很尷尬,崇禎已經上吊,他夾在李自成和清軍之間,雖然同是漢人,但是畢竟大順軍逼死崇禎皇帝,算起來是吳三桂的仇敵。
在吳三桂看來,大順軍是遠不及清軍的,與其與“仇敵”合流,那還不如投降清軍呢。
至于什么“沖冠一怒為紅顏”,那是戲說,聽聽也就算了,不能太當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