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左夢庚卻不同,崇禎上吊,他爹左良玉還是大明忠臣,時為寧南伯的左良玉,還為弘光朝鎮守武昌。
二十萬大軍哪,說它是當時弘光朝最強大的軍隊,一點都不夸張。
可為何左良玉要“反”?
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左良玉的成名,不是在關外與清軍作戰,而是鎮壓農民軍起義,以農民軍將士的人頭,不斷累積戰功,先被拜為平賊將軍,后來又被封為寧南伯。
這么一說,脈絡就清晰起來了。
左良玉為弘光朝鎮守武昌之時,正是李自成被清軍趕出順天府,一路潰退南下之時。
大順軍好退不退,偏偏往左良玉轄地退。
要知道,這兩方之間的仇恨是巨大的,剛才也說了,左良玉的發跡,那完全是靠殺農民軍的。
可問題是,在崇禎最后幾年,大順軍實力不斷壯大,原本殺“賊”殺順手的左良玉,在面對大順軍時,已經敗多勝少。
也就是說,被大順軍打出心理陰影了。
而那時大順軍雖說是向南潰退,可畢竟有三十萬人馬,兵力遠勝于左良玉。
加上李自成那時還活著,左良玉確實是怕了。
他急中生智,趁著弘光朝當時正在發生了“假太子”案,于是便假稱奉“崇禎太子”旨意,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率領他自己的全部軍隊,向當時南明的首都應天府進發。
事情很明顯,左良玉并不想真“反”,他只是想換個地,避避李自成的風頭。
可這支弘光朝最強的軍隊傾巢而來,確實嚇壞了當時的弘光帝和一應群臣,心想,這還沒亡于韃子之手呢,倒先亡于自己臣子之手了。
如果左良玉當時真率兵進入應天府,或許弘明還未必這么快玩完。
因為這二十萬大軍畢竟不是紙糊的。
可惜,老天不答應啊,大軍剛到九江,左良玉就病死了。
樹倒猢猻雖然沒散,但人心、軍心散了。
之后,弘光朝從江西調來靖國公黃得功,兩軍一場火拼,左部大敗。
那么問題更加嚴重,這二十萬大軍面臨著在弘光朝和清軍之間抉擇。
可嘆的是,左良玉好歹自稱大明忠臣,可他的兒子左夢庚,卻是個孬種。
左夢庚猶豫再三,愣是頭也不回地率軍投清,而他當時的投降對象,就是英親王阿濟格。
這么一來,號稱擁有百萬大軍的弘光朝,一朝之間,就折損了原本實力最強的軍隊。
這可不是在戰場上與敵人廝殺的折損,那是成建制地投降了敵人。
此消彼漲啊!
這直接引發了弘光朝在一年多的時間內迅速敗亡。
從而印證了一句話,堅固的堡壘,永遠是在內部被攻破。
左夢庚,其罪,當誅!
其實左良玉的“清君側”行動,雖然被皇權所忌,但并非是罪不可恕,特別是在這樣的亂世之中,連民軍、義軍,隆武帝都能聯絡,何況本就是自己的臣子?
而左夢庚最多算個從犯,他爹死了,不管是歸附還是被朝廷“招安”,有功無過啊,至少也是功過相抵。
可惜,左夢庚愣是一條道走到了黑,連累弘光朝防務迅速崩潰,更連累了江南無數漢人慘遭韃子屠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