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上清軍的防御出現短暫的空虛,這使得吳淞衛登城部隊,輕松地攻入距離城墻一里之內。
加上此時畢竟是后半夜,火把、火堆的亮度不足以映照城下每個區域。
同時吳淞衛士兵在快速跑動,守軍弓弩再精準,也阻礙不了他們,唯一可以阻礙的方法是,守軍在城墻上施以密集箭矢。
可這需要更多的人手,奈何清軍此時正在排隊上城墻,無法形成密集,直到吳淞衛士兵開始將云梯搭在城墻上登城時,清軍才剛剛完成了城墻上的部署,開始瘋狂地以密集箭矢射殺攻城部隊。
一輪箭矢,射翻了不下百名吳淞衛登城士兵,直接從云梯上摔落。
但,清軍也就僅僅兩輪箭矢的機會。
炮聲“隆隆”,山呼海嘯,鋪天蓋地的炮彈,傾泄在城墻上,用得,自然是開花彈。
炮彈爆炸產生的碎片,四面八方地激射,組成了一張張死亡之網。
那些辛辛苦苦趕上墻來,搭弓射了兩箭的清兵們,此時眼中所流露的絕望,是無以復加的。
炮彈打得太準了,準到開花彈第二道,也就是鐵殼之內的引爆彈體的導火索燃盡,炮彈凌空爆炸,位置大多恰好在守軍的頭上。
也是,都打了整整一天的炮了,這時再標不定炮火諸元,那炮團就不是炮團了。
這輪炮擊,可以說是開戰整整一天,炮團性價比最高的一輪射擊了。
數百顆開花彈,愣是干翻了近二千人的守軍。
到吳淞衛第一波登城士兵翻身爬上城墻時,城墻上還能抵抗的清兵,最多不超過三百人。
后世都說,但凡武器隔了代,就不再是戰爭,而是屠殺。
這話,在特定的戰場上,確實成立。
譬如象此時海州的局部戰場,這一點得到了印證。
當然,二者的武器并不是隔代,最多只是半代。
因為都是前裝炮,唯一的區別是,在吳爭的指引下,北伐軍的炮,制造得更精致一些。
膛線讓炮彈成了橢圓形,這使得炮管的密封性有了極大的提高。
再則,大型蒸汽機的煅鋼,極大地加快了鋼鐵的堅韌度,使得相同射程的炮,北伐軍可以將重量降低不下四成。
這已經非常不簡單了,而火藥的標準化提煉,更讓爆炸威力、可靠性,有了極大的提升。
這與清軍之前部署在城墻,如今已經被摧毀的紅衣大炮,絕對不可同日而語。
清軍,甚至還在往炮管里塞鉛彈、石彈,這,怎么能與吳淞衛炮團相抗衡?
……。
戰斗依舊在繼續。
韃子的抵抗依舊頑強,只不過將原本應該在城墻上展開的血戰,轉到城墻內,兩軍上、下顛倒了位置。
岳樂在南門附近聚結了不下一萬大軍。
而這些軍隊的組成,比阿濟格在鳳陽府的原徐州大軍要純粹得多了。
它們大都是漢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