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鄂碩是個中立者,不會輕易追隨多爾袞“謀反”。
就這樣,鄂碩隨多爾袞到了徐州,可不想徐州兵敗,多爾袞下令主力護世子多爾博北撤。
鄂碩就在其中。
到多爾博在兗州站穩腳跟,原本清廷應該召回鄂碩,返京述職的。
可清廷考慮到鄂碩在兗州所處的關鍵位置,就沒有召回鄂碩,而是裝傻,象是忘記了有鄂碩這個人。
多爾博又念及鄂碩護送有功,妥妥的“潛邸之臣”,于是鄂碩這個不善經營的武人,反倒成了多爾博和清廷之間的“香餑餑”了。
此次多爾博應了清廷和阿濟格邀約,派大軍增援海州岳樂,可大軍一到安東衛就止步不前。
這倒不是鄂碩經過這一年,立場變化了,而是鄂碩奉多爾博嚴令,不得擅動所致。
可鄂碩心里,就是個純粹的軍人,他渴望建功立業。
他心里不贊同多爾博的保守,也不認同多爾博與清廷的撕裂。
可鄂碩也一直恪守底線,那就是他不能違抗多爾博命令,率麾下鑲白旗和漢旗軍,擅自增援贛榆岳樂。
當岳樂派來的求援使者到時,鄂碩回答的就只有六個字——靜候王爺軍令!
但當清廷派密使由水路至安東衛,帶來福臨密旨時,鄂碩為難了。
要說這時代,通訊是真慢。
就同一兗州之地,沈致遠率新軍鬧出了這么大的動靜,安東衛鄂碩愣是至今不知情,而時間,已經過去整整五天。
當然,這也是沈致遠嚴令控制沂州至郯城南北通道的原因。
而鄂碩還一直將沂州方向的新軍,當成是自己人,甚至聞報,額駙率大批新軍進駐沂州的消息時,鄂碩還猜想,是不是多爾博有意參與贛榆之戰,派額駙親自前來,為自己壓陣。
就這樣,經過一夜苦思,鄂碩在親王和皇帝之間做出了抉擇,次日清晨,安東衛的清軍終于動了。
鄂碩親率一萬大軍增援贛榆。
而這時,贛榆城攻防已經開打兩天了。
魯之域在“練兵”,吳淞衛天天佯攻、淺嘗即止,步兵沖至距離城墻百步,就哄然撤退。
害得城上守軍疲于奔命。
沈致遠說得對,岳樂無疑是清廷中為數不多,對火器作戰很“內行”的將領。
鑒于吳淞衛數量頗多的火炮,岳樂設計了守城的方法,那就是聽炮聲,炮聲不止,守軍不上城墻,僅留數十人在預先構筑的準備工事內監視。
但只要炮聲一停,守軍就有條不紊地由事先的路徑迅速上城墻抗擊。
岳樂甚至在城內多構筑了兩道,由城下直達城樓的階梯。
可兩天交戰下來,這方法顯然沒起到應有的作用,城外敵軍一天幾十次的佯攻,讓這些守軍不斷地從城上逃到城下,再從城下跑上城墻。
岳樂不僅開始懷疑,城外敵軍,會不會有陰謀?
其實岳樂心里很明白,贛榆早晚守不住的,他相信城外敵軍也應該知道這點,可為何敵軍連續兩天佯攻,沒道理啊,岳樂心里突然靈光一閃,難道……敵人是不想付出巨大傷亡,僅僅只想逼退自己,輕松占領贛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