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這樣一來,莒州方向的“堵漏”就缺失了,鄂碩有了充裕的撤退時間和空間。
那邊鄂碩接獲急報之后,迅速派人向贛榆岳樂傳訊,隨即下令大軍北撤。
而贛榆岳樂本就不看好憑自己一支孤軍,能守住贛榆小城,聽聞沈致遠率叛軍抄了自己后路,岳樂毫不猶豫地下令連夜北撤。
而城外魯之域對贛榆城進行的是佯攻和騷擾,雙方在兩天之中,幾乎沒有正面交戰,最多的只是相互炮擊。
正因為如此,魯之域無法在夜里發現城中守軍已經撤退,直到天亮再發起一波佯攻時,才發現,敵人跑了,僅有的收獲,就是岳樂撤退時留下的數十斷后殘兵。
但因吳爭事先有過叮囑,對敵驅趕為主,殺傷為輔,所以魯之域并沒有下令追擊,而是派人知會錢翹恭,由風雷騎追擊來擴大戰果。
吳淞衛隨即入城,贛榆光復!
……。
贛榆收復,昭示著北伐大門正式開啟。
但不管是魯之域的吳淞衛、泗州池二憨部、廣信衛以及錢翹恭的風雷騎,皆已經精疲力盡,急需休整。
阿濟格聞知岳樂向北撤至安東衛,便已經明白,東翼已經不可靠,他不得不改變原本想奪回泗州戰術,開始正式思考向北寄人籬下,還是向西與吳三桂爭奪陜甘的主導權。
而多爾博派人轉道濟南府,向安東衛鄂碩傳訊——撤兵。
在莒南激戰的沈致遠接到吳爭的命令,主動與莒南鄂碩部脫離接觸,率軍往南,進入淮安界,與剛剛收復贛榆的吳淞衛會師。
退回安東衛的鄂碩,在與岳樂商議之后,決定無視多爾博的命令,固守安東衛,同時由岳樂回京請援。
到了這個節點上,雙方不約而同地選擇休兵,戰局由此進入了大戰前的靜默期。
……。
建興二年,九月十五。
淮安城。
吳爭以大將軍名義,召開軍機會議。
除了三個戰場主將,建興朝首輔黃道周代表皇帝朱蓮壁,率團趕來參加會議,兵部、戶部尚書及侍郎,左營廖仲平也在其中。
連新任招撫將軍、衡陽衛指揮使的劉放,也列席了此會。
參與會議的人數高達二、三百人之巨。
只有和州廬州方向還在交戰的夏完淳,因戰事正酣、路途遙遠沒有趕來,派了一名副將做為代表。
這是后世史書記載的赫赫有名的“淮安會議”。
會議將這場局部的“報復”戰爭,正式定性為“北伐戰爭”。
既然是北伐戰爭,便是國戰。
既然是國戰,便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
齊心協力,共赴國難。
個人的利益,再不好拿到臺面上來講了,甚至群體利益也得為國戰讓位。
就此,不管是建興朝,還是大將軍府,對這場戰爭的各種不同聲音,嘎然而止。
無數志士日思夜盼的王師北伐,在不經意之中到來了。
黃道周在會議上宣講了皇帝的旨意,授吳王臨機決斷、專擅之權,總理北伐一切軍政事宜。
吳爭隨即以大將軍的名義,向建興朝治下二十九府(包括大將軍府所轄十三府)下達了征兵令,這征兵令與之前不同,這次是舉國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