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安慶府之行,可以說遠沒有達成勸說李定國停止北進的初衷。
這顯示出,永歷朝已經在籌劃北伐功成之后的事了。
而這,正是吳爭最擔心的地方。
雙方實力如果相差懸殊,事情反而就好辦了,自然是實力強的一方碾壓另一方,強者為尊,沒什么好糾結的。
可如今,大西軍東進、北上,云貴、閩粵、湖廣及川蜀南部,地盤占得比建興朝還大,總計兵力高達四十萬之巨。
如此一來,就算北伐軍最強悍,也無法以居高臨下之勢,去決定最后那位置的歸屬。
雙方實力相差無幾時,那么一場決雌雄的內戰,就不可避免了。
近兩年,吳爭一直在小心回避這個問題,刻意壓制鄭森,其實主要原因也是為了避免來日紛爭。
可大西軍與鄭軍不一樣,鄭森所占的只是沿海幾府,可以輕易用武力逼迫鄭森退出,而大西軍根基在云貴,北伐軍及水師鞭長莫及。
如今,這一趨勢欲加明顯,讓吳爭更加頭痛不已。
……。
車廂內。
吳爭的對面坐著李颙和冒襄二人。
他們已經習慣于吳爭的沉默,在他們看來,這個才二十一歲王爺的城府,如大海般深不可測。
冒襄與李颙完全不同,他是個異類。
倒不是說他長得猥瑣象猴子似的干瘦,而是冒襄就不象是這個時代的讀書人。
吳爭原本鑒于冒襄確實有才華,想著先打發他去漢明半月談做個副總編撰,磨磨他桀驁不馴的性子,再入地方官府歷練幾年,然后再重用他。
可要說冒襄是個異類嘛,他一去就和陳子龍干上了。
二人并無大仇,反而原本長江時,還算是惺惺相惜的。
可當共為同僚了,反而不和了,不僅不和,而且是針鋒相對。
冒襄也是個堅決反清之人,否則,清廷數次征辟,他就不會四處亂躲了。
可他與陳子龍最不同之處,那就是他只反清,不復明。
也就是說,他對前朝沒什么感情可言。
所以,在言必稱北伐大業、反清復明的陳子龍面前,冒襄是度日如年啊。
吳爭讓他待一年,他只堅持了半年多,就數次請求回來,追隨吳爭當個帳下幕僚。
起初吳爭不同意,后來實在被糾纏得煩了,也就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