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濟格西遁讓出鳳陽府,蔣全義控制了徐州,那么,由南向北進軍的大門打開了。
可兗州多爾博大軍,還擋在北伐軍的正前方,于公于私,吳爭都得先解決了多爾博。
離開懷寧吳爭下令隊伍加速北上,其實不僅僅呼應了李颙、冒襄的賭局,而是他決定在回杭州府之前,先去徐州,在與清廷正式簽署條約之前,忙里偷閑解決兗州擋路的問題。
這就致使吳爭遠離了距離汝寧戰場最近的鳳陽、廬州,等吳爭聞知汝寧戰場劇變時,已經沒有時間作出迅速反應了。
……。
由于沈致遠率麾下二萬新軍“叛反”,使得兗州一片混亂。
沈致遠麾下新軍另有一萬人的軍隊駐囤寧陽,沒有帶這支部隊一起“叛反”的主要原因,是這支軍隊被多爾博安插了太多的人手,沈致遠已經無法輕易調動這支軍隊。
但,多爾博能安插的只是中上階軍官,下級軍官和士兵們是多爾博在短時間內無法控制的。
沈致遠率部“叛反”的消息傳開之后,這支軍隊發生了數次混亂,好在規模不大,被強硬鎮壓了之后,多爾博將這支軍隊南調至濟寧州。
用意無非是,徐州大軍和滋陽大軍可以南北夾峙,監視這支軍隊的一舉一動。
可徐州突然暴發民亂,之后遭受蔣全義部猛烈地攻擊,多爾博不得不下令大軍北撤至沛縣西北的魚臺了。
這樣一來,從滋陽至濟寧州、魚臺,狹窄的地域中,擠滿了高達六萬人馬,由此而來的摩擦和齷齪,就不可避免了。
多爾博有心調走其一部東向,去防御東邊沈致遠、魯之域所部,可他不敢啊,誰敢保證,調去的軍隊會不會一見沈致遠就臨陣倒戈?
他又不敢調從徐州北撤的軍隊東向,因為多爾博同樣不敢,從徐州北撤的軍隊東向之后,勢必調那一萬原沈致遠轄下新軍去防御徐州蔣全義部北上,同樣的道理,沈致遠已經歸明,誰能保證這支軍隊不會臨陣倒戈,投了蔣全義呢?
多爾博是集文武群臣眾議,考慮再三,還征詢了他姐姐東莪的意思之后,做出了一個決定。
那就是調滋陽城內他的嫡系,不,準確地說,應該是他阿瑪多爾袞留給他的嫡系東向,這支旗軍的忠誠度是極高的,絕對不可能投明,用它來防御沈致遠、魯之域西攻,自然是最妥當不過了。
可這也有弊端,這支旗軍數量不多,三旗加起來也就一萬多人,而東邊沈致遠麾下就有二萬新軍,加上魯之域的吳淞衛,多爾博不得不調出大部分旗軍去應對東面的威脅。
這樣一來,滋陽城就空虛了,僅留下三千人馬衛戍。
當然,滋陽此時處于徐州方向撤回的軍隊、一萬新軍和東面派出的旗軍三面遮擋之下,也是很安全的。
這也是東莪贊同多爾博調出滋陽東向的主因。
可多爾博和東莪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堡壘永遠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居然忘記了這樣盛傳于世的名言,二人確實是大意了。
不過也難怪,這姐弟二人都還只有十幾歲,哪來及得上周邊人精、虎狼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