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親至前線,可以激勵士氣,如果是精擅行伍的皇帝,那就更能臨機決斷指揮大軍了。
可朱由榔打過仗嗎?
雖說在這明末戰亂之年,也吃過不少苦,在張獻忠率大西軍攻入湖南時,朱由榔跟著他爹桂端王朱常瀛顛沛流離,最終父子倆還是被大西軍俘了,著實吃過不少苦頭。
可他確實沒那軍事才能,你說好好地待在岳陽大后方,吃點喝點,哪怕是征些秀女,坐等李定國打完了再說嘛。
朱由榔偏不好這口,非要學親歷親為,聞李定國戰報之后,他坐不住了,圣駕親征,大有君王死社稷的豪邁。
六道圣旨,敦促李定國北攻,這讓李定國聽也不是,不聽也不是。
如果天高皇帝遠,那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可皇帝已經移駕自己身后了,能不聽嗎?
不聽就是抗旨,要殺頭的。
李定國也不想數年扶明,到了落個不臣惡名,于是勉為其難,出城迎戰阿濟格了。
這就是一場災難,與白文選、馬維興戰敗被俘截然不同。
白文選、馬維興是大意被伏戰敗,說是前后二萬大軍覆沒,可死的人其實是不多的,大部分是四散潰逃,等戰爭結束,大部分還是能收攏的,而白文選、馬維興不幸被俘,清軍已經不如五年前了,那時明軍、義軍將領被俘,十有**被斬首,如今就連以強悍著稱的阿濟格下意識都不敢輕易殺俘。
只要戰后換回來就是,當然,前提是二人在被俘期間不會降清。
可李定國眼下卻不同,商城西、北兩座城門被阿濟格、孫可望包圍,且敵軍正向東門漫延,也就是說,真正可以與外聯絡的,僅剩南門。
這個時候出城迎戰,既為降低守御實力,稍有不測,那就是城外城內連敗。
當然,李定國也有不妥之處,他自恃有二百象兵,憑以往與清軍的作戰經驗,清騎戰馬一見大象,大都會原地以蹄刨地、止足不前,那么,以此時城中一萬騎兵,就有希望與阿濟格主力一戰,只要勝得一仗,不但商城之圍可解,皇帝想要的攻開封府,未必不是幻想。
出于這種考慮,李定國定下了迎戰之策。
連夜以騎兵由南門迂回至西門,連夜清理西門封堵,待城樓瞭望騎兵即將到達之時,大開西門,先出象兵驚嚇敵騎,然后步軍出擊全力一戰。
平心而論,這個戰術并無毛病,事實上,李定國手中兵力,也只是略遜于阿濟格。
如果以主力決戰方式賭上一把,沒毛病。
可李定國欠考慮是,白文選、馬維興兩次被敵軍設伏擊潰,對軍心士氣有著極大的影響,且不說軍中還有不少心向故主孫可望的將士了。
再則,李定國已經三路求援,而鳳陽、廬州離汝寧不遠,多等二、三天,待援軍到達再用此戰術克敵也不晚。
最后,兩軍兵力雖然相差無幾,可眼前的敵人可不是在兩廣交戰的清兵,眼下的阿濟格部騎兵,那可是真正的滿入旗騎兵,戰術技能、臨機應變,都不可同日而語。